首页 >观点评论 >

减少高炉使用以拯救地球

时间:2021-11-08 18:10:21  来源:

最近发表在焦耳杂志上的研究旨在证明,虽然更换主要以煤为基础的全球高炉机队仍然是最环保和最佳的长期选择,但有可能引入全面的设备级分析来帮助减少高炉' 中短期内的环境影响。

阻碍这种全行业脱碳的最显着因素之一源于该行业使用具有广泛经济寿命且多年无需更换的大型工业资产。

维持当地就业和维持价值创造也存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压力,这些因素阻碍政策制定者完全淘汰污染生产方法和行业。

《巴黎协定》引入了必要的雄心勃勃的目标,要求人为温室气体排放 (GHG) 尽早达到峰值,到 2050 年达到净零,然后变为负值。

负排放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证实,这意味着钢铁行业必须使脱碳进程与整个经济目标保持一致。

2018 年,钢铁生产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 7% 和人为 CO2总排放量的 10%。尽管对气候产生不利影响,但在新兴经济体和消费者需求的推动下,钢铁需求继续上升。

由于对冶金煤的依赖,初级钢铁生产(包括由铁矿石制成的钢)产生的排放量明显高于次级钢铁生产,因此钢铁行业的任何有效脱碳都必须集中这一过程的重大变化。

已经探索了许多解决方案作为使该过程脱碳的手段;例如,为高炉配备碳捕获和储存 (CCS) 技术,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生物质替代焦炭和煤,或者完全更换高炉并使用氢气直接还原工艺代替。

尽管取得了这些进步,但钢铁仍被广泛认为是最具挑战性的脱碳行业之一。除了许多炼钢资产和设施的寿命外,这些挑战源于许多技术因素;例如,大多数钢铁行业的排放来自炼铁过程,而不是基本的化石燃料燃烧,化石焦炭用于在高炉中还原铁矿石。

高炉技术是具有一千年历史的成熟生产系统,而化石焦炭具有独特的理想机械性能,难以用排放较少的替代品替代。

定量分析长期服务资本对全球变暖影响的一种常用方法是承诺排放核算方法,该方法着眼于利用当前化石基础设施直至其预期经济寿命结束时的累积温室气体排放。

研究人员自行估算了全球主要钢铁生产设备的排放承诺。为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整理了有关炼钢设备历史运行模式的数据,并将其用作工业资产承诺排放核算的修改方法的一部分。

这一过程中最显着和重要的发现之一是,钢铁资产的社会经济惯性似乎不像以前假设的那样成为脱碳的障碍,并且最终对高炉重新衬砌的投资宣传活动代表了淘汰高炉以支持更可持续的技术和工艺的理想机会。

这些发现是基于确定当前使用的主要钢铁设备的排放承诺比以前估计的要小得多,这意味着理论上可以比暗示的更容易抵消这些排放。

尽管有这些修正的估计,当前的钢铁生产设备仍可能消耗大量剩余的全球碳预算。有必要仔细监测排放密集型资产的老化和使用情况,并相应地规范其运行,以期尽快淘汰这些资产。

政策仍然是加快和管理淘汰高炉等污染资产的关键工具。这些政策方法必须是整体的和全行业的,任何高炉淘汰政策计划都作为钢铁行业更广泛脱碳的一部分实施,同时优先考虑补贴、市场创造、材料效率提高、增加回收钢的使用以及行业员工和利益相关者的公正过渡。

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些关键措施本质上是钢铁密集型的;例如,可再生能源、铁路、防洪和改善的基础设施。研究人员表示,通过整合战略和政策的正确组合,钢铁可以支持而不是阻碍向无化石社会的转变。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精彩图文
  • 减少高炉使用以拯救地球
  • 从煤炭行业的顶端 皮博迪和阿奇拥抱不同的方向
  • Teck和Oldendorff将采用节能型散货船进行煤炭运输
  • Cleveland-Cliffs进入废料业务并宣布收购
  • 10月中国钢材出口环比增长近9%
  • 为提高废钢在炼钢中的份额创造了巨大机会
  • LME镍价11月5日上涨1.5%
  • 奥托昆普第三季度净利润环比与同比增长
  • 苏伊士运河将从明年2月11日起增加过境通行费
  • 淡水河谷与浦项制铁签署谅解备忘录以开发绿色炼钢
  • 德国9月粗钢产量反弹
  • 欧盟钢管产量将在2021年增长
  • 2022年第一季度台湾CSC钢棒线材需求持续下降
  • 巴西将大部分进口产品的进口关税降低10%

    Copyright © 全球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