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记者获悉,截至9月末,民营企业能贷敢贷愿贷机制取得积极进展,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民营企业融资可得性持续提高,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同比增长28.7%,远高于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增速。前三季度,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年化利率同比下降 0.64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还积极创新产品服务,银行为民营企业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满足其金融需求;保险业积极开展营业中断和延迟取消类保险业务,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者撑起“保护伞,保险资金加大投资小微企业专项债券及相关金融产品,助力保市场主体,保小微企业发展。
业内专家表示,融资是影响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今年以来,监管部门为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持续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疫情期间,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共度难关。近年来,通过深化改革,促进金融服务创新,金融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量和质显著提升。
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建设能贷愿贷敢贷长效机制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融资是影响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应把民营和小微企业当成真正金融机构用户,从信贷支持、直接融资、增信体系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破解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为民营和小微企业改革发展创造更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财联社记者获悉,目前民营企业“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许多银行在年初就明确民营企业服务目标,合理提高业务考核权重,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限。同时,明确尽职免责认定标准和免责条件,激发基层机构和工作人员服务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截至9月末,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
民营企业融资可得性也持续提高。前三季度,银行新发放的企业类贷款中,有一半以上投向了民营企业。在经营模式上,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转型,积极开发线上金融产品,大量民营小微企业获得了融资支持。在贷款方式上,很多银行根据民营企业经营实际,减少对抵押物的过度依赖,增加信用贷款投放。据悉,截至9月末,民营企业信用贷款同比增长 28.7%,远远高于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增速。
此外,银行专门为民营企业贷款配置了低成本资金,适当降低贷款利率。针对民营企业接续融资需求,推广续贷、循环贷等产品,降低企业贷款周转成本。同时,进一步规范银行信贷、担保、登记等环节的收费行为,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降。据悉,前三季度,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年化利率同比下降 0.64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财联社记者表示,近年来,由于突发疫情、海外地缘冲突等因素冲击,国内部分民营中小微企业遭遇经营困难,现金流压力上升等;国内及时采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与民营中小微企业共度难关,引导金融机构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通过深化改革方式,促进金融服务创新等,金融服务民营中小微企业量和质显著提升。
积极创新产品服务,银保机构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金融机构持续优化业务流程,积极创新产品服务,助力民营企业发展。银行通过推广预授信、平行作业、简化年审等方式,提高民营企业信贷审批、放款等环节时效性。此外,金融机构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挖掘内外部信息资源,为民营企业开发专属金融产品,切实满足民营企业不断发展的多样性、多层次的金融需求。保险公司结合疫情形势,探索运用视频连线、远程认证等方式,提升保险核查、核保、理赔的效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保险业积极开展营业中断和延迟取消类保险业务,为各类组织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缓释风险,促进它们吸纳就业。出口信用保险加大了对纺织品、服装、家具、鞋靴、塑料制品、箱包、玩具、石材、农产品、消费电子类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的支持力度。
王向楠还表示,疫情下,保险业从多个方面助力保市场主体,保小微企业发展。一些公司探索开展营业中断险、展览会保险、失业补偿险等产品,力所能及地发挥了第二“失业保险”的功能;农业保险对遭受灾害的投保农户提供经济补偿,为农业生产者撑起“保护伞”;在投资端,保险资管部门修订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组合类产品等产品政策,加大投资小微企业专项债券及相关金融产品,并且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地区的产品提高注册发行效率。
“考虑到部分小微企业的现金流转存在困难,保险公司普遍采取了延长保险期限、扩展保险责任、推迟保费缴纳、简化理赔流程等措施;保险公司通过信用保证保险发挥对市场主体融资的增信作用;推动机动车险“综合改革”,基于“价格基本上只降不升,保障基本上只赠不减,服务基本上只优不差”的原则,实现向实体经济的直接大幅让利;对小微企业进行快速理赔。王向楠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