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动态 >

五大建议促进钢铁业供给侧结构调整

时间:2016-04-29 08:36:00  来源:中国冶金报

五大建议促进钢铁业供给侧结构调整

钢铁行业是我国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战略重地。按国务院最新要求,全行业将在5年内再压减1亿 吨~1.5亿吨产能,相当于目前总产能的1/10。可以说,钢铁行业脱困任务和产能压减任务都十分艰巨。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调整,面对的是企业生存的现实 问题与行业未来的发展问题相互交织的现状,行业大变革必须做到改革与发展并重。

供给侧结构调整是解决钢铁行业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

产能过剩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面临两大突出问题

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情况较为严重,2015年产能利用率仅为71.15%。在此背景下,全行业正面临两大突出问题。

一是钢企主业亏损,经营十分困难。2015年,钢协统计的大中型钢企平均销售利润率跌至零下; 利税同比下降101.2%;亏损面为50.5%,同比上升33.67个百分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中型钢企在2014年仍然保持一定盈利水平的钢铁主业 开始全线亏损,2015年主业累计亏损额超过1000亿元,占亏损总额的比重约为154.96%,仅去年第四季度的主业亏损额就高达447.29亿元。

二是出口贸易摩擦加剧。2015年,我国钢材出口目的地已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全年累计钢材 出口量为1.124亿吨,与上年相比增长19.9%,加上钢坯、钢锭的出口量,折合成粗钢出口量约1.25亿吨,占全球除中国之外65个主要产钢国和地区 粗钢总产量的比重超过15%。但是,出口量的不断增长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国内因需求下降导致的产能过剩现状,反而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钢铁国际贸易摩擦。 2015年,我国共遭遇139起钢铁国际贸易摩擦事件,涉及28个国家和机构,分别比2014年增加了55起事件、13个国家和机构。

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钢铁行业粗放发展模式所导致的供需不匹配

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同时具有总量过剩、结构过剩和周期过剩特征。周期过剩是指全行业正面临全 球经济不景气的外部环境压力。钢铁供需不匹配主要是指总量过剩和结构过剩。总量过剩,即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结构过剩,即普通钢 产品供应充足,很多高端钢材也供大于求,但特殊用途钢材供应能力不足,在一些尖端领域、细分市场领域国内生产仍为空白。同时,相对于普通钢市场的饱和,低 质、低效产品却仍有市场空间。2015年,虽然我国粗钢产量出现小幅下滑,但总产量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企业经营困难主要还是由于产品“不挣钱”。钢材出口 量持续增长,但出口效益在不断下滑。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

从根本上看,钢铁行业长期以来的粗放发展模式导致了目前供需不匹配的现状。钢企在以前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下,实施的是以规模导向为主的竞争战略。企业经营状况基本是“价高、量多、效益好”,行业发展的粗放式特征非常明显,与经济高速发展相适应的高产能也由此形成。

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两大突出问题,表面看是由产能过剩引发的,实则是供需不匹配所导致的。在经 济高速发展阶段,钢企只要有能力生产就有收益,从而逐步形成了“重产、轻需”和“重量、轻质”的传统供应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钢铁市场特征正在从规模 供应为主转变为需求导向为主,但我国钢铁行业的供应模式转型才刚刚起步,显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国际市场同样存在与国内市场类似的供需不匹配问题。目前, 我国钢材出口仍在延续粗放供应模式。国内钢企只是将短期内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从过剩的国内市场转移至容量有限的国际市场。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大众化,出口 到国外同样缺乏让进口国“服气”的核心竞争力。

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通过供给侧结构调整提升钢铁行业适应需求的能力

两大突出问题真实反映了我国钢铁行业长期以来未能突破的“大而不强”痼疾。问题的解决需要同步 推进两项任务:一是改革供给侧的低效结构,二是转变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这两项任务必须在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同步推进。市场结构的优化需要政府和市 场共同发挥作用,同时,企业也要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具体到供给侧的微观主体,就是钢企要提升自身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将“重产、轻需”和“重量、轻质”的 传统供应观转变为“重需、重质”的全新供应观。

总之,钢铁行业实施供给侧结构调整,既要把解决当前现实困难作为突破口,也要以提升行业长期竞争力为目标。

畅通特困企业退出之路优化供给侧微观结构

钢铁行业供需不匹配最显著的表现是总量供给过剩,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越来越多,畅通特困企业或“僵尸产能”的退出之路是当务之急。

当前,许多亏损钢企只是产能“停下来”而非“退出去”,钢铁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须进一步优化。 此轮钢铁行业的下行形势始于2011年第四季度,持续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其间,亏损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钢铁行业本可以开始新一轮的优胜劣 汰,但现实恰恰相反,行业集中度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反而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我国粗钢产量前10名企业的产业集中度为34.2%,与2014年和 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了0.8个百分点和5.2个百分点。相当一部分已经亏损或接近亏损边缘,至少是主业亏损的钢企仍在维持运营。一些停产的钢企只是生 产线“停下来”,而非产能或企业“退出去”。因此,供给侧的组织结构需要大范围优化。

钢铁行业组织结构难以有效优化,主因之一是制度制约下的资本流动性较差,尤其是跨地区、跨所有 制流动性较差,导致越来越多“停下来”的产能无法实质性退出,成为“僵尸”状态。企业经营难以为继的结果通常有两个:一是重组,包括兼并重组和破产重组; 二是破产清算。比较而言,重组更有利于行业资本重构、资源优化和后续保障的开展。但是,目前我国钢企间的重组受制度制约很难实施。按所有制划分,我国钢企 分为国有和民营两类。国企又分为央企和地方国企。一方面,国有资本管理体制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了资本在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之间的双向流动;另一 方面,部门和地区利益制约了资本跨省以及在中央、地方之间的流动。因此,我国钢企的兼并重组主要是在民营企业之间、省内国有企业之间和央企之间进行。

目前,我国大中型钢企的亏损面已超过50%,全行业的亏损面更大。据统计,我国目前有钢铁生产 企业500多家,其中民营钢企400余家。按60%亏损面计算,约有300余家钢铁生产企业亏损,越来越多的钢铁生产线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也就是“僵 尸”状态。300余家亏损钢企能否扭亏关键看市场。在钢铁总需求下降和大气污染防治、节能减排要求日益严格的情况下,300多家钢企的“僵尸产能”很难全 部恢复生产。假定市场好转,亏损面降至30%,仍然有至少150家钢企存在“僵尸产能”;若亏损面降至20%,仍然有至少100家钢企存在“僵尸产能”。 假定市场维持现状,若将60%亏损面降为30%,必须有100家钢企清理“僵尸产能”。这就意味着,从降低钢铁行业亏损面的角度考虑,至少有100家钢企 面临清理“僵尸产能”的选择。从产业集中度角度考虑,要将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从34.2%提高到50%,前十大钢企的产量应达到2.75亿吨左 右,需要比目前提高合计产量1.27亿吨。2.75亿吨粗钢产量接近于目前我国14家粗钢年产量在1000万吨~2000万吨钢企的产量之和。而在我国 500余家钢铁生产企业中,产量超过500万吨的只有33家。按照国务院最新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目标,从2016年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 吨~1.5亿吨。不论从哪个角度分析,我国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任务都十分艰巨。钢铁行业“僵尸产能”如果不能有效退出,钢铁行业的组织结构就难言优化。

优化钢铁行业组织结构,可以将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与提高钢铁行业资本流动性相结合。随 着亏损时间的持续,一些规模较小的民营钢企会以破产清算的方式直接退出,绝大部分大中型钢企或其下属单位、一定数量的较小规模民营钢企将会以重组方式退 出。解决资本流动性问题的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建议尽快组建跨省和跨央企、地方国企的钢铁行业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真正实现向“管资本”转变,要关注国 有资本的长期和整体收益,而不再刻意强调国有资产在单个项目中的短期保值增值。这样的制度设计,既能够破除钢铁行业资本跨区域流动的障碍,也有助于解决国 有资本的退出和跨所有制流动难题。

创新供需合作模式从供给侧发力拓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