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点评论 >

马自达坚持电动车“阶梯式”发展战略

时间:2017-11-28 11:36:00  来源:经济观察报

马自达坚持电动车“阶梯式”发展战略

今年我们有望达到30万辆销量,即便如此,从中国2900万辆的产销规模来看,马自达只不过占1%。如果一下子把市场份额提升到中国市场的5%,在中国的销量就要相当于马自达在全球的销量,所以这个并不现实。从日本匆匆赶来广州车展的马自达(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渡部宣彦,在思索过后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说。

在渡部宣彦看来,马自达有着自己独有的步调,那就是其一直坚持的“阶梯式”发展战略,即:首先第一步是彻底提升内燃机的效率,在第二阶段则通过电动化、插电混动技术,不断加以进化和提升。渡部宣彦认为,虽然从全球来看,汽车电动化时期的脚步愈加快速,中国政府对新能源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马自达完全有能力充分地应对,“马自达会和其合作伙伴一起,为应对中国新能源政策做出准备。”

毋庸置疑,渡部宣彦的信心不仅来自于马自达已进化到二代的“创驰蓝天”技术,也来自于与丰田的进一步合作。今年8月,继2015年5月二者宣布以环境技术与先进的安全技术等领域为中心进行全方位合作后,马自达与丰田达成资本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电动汽车技术。9月,二者又联合汽车零部件商电装宣布将成立新的合资公司,加速推进纯电动汽车的共同研发。

渡部宣彦告诉经济观察网记者,马自达和丰田主要在两个领域进行合作,一是EV的共同研发,二是汽车互联以及先进安全技术的共同研发。同时也存在其他合作,比如在美国建合资工厂,通过OEM供应来进行产品的相互补充等。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2017年也是马自达进入中国市场15周年,谈及这一年的市场表现,渡部宣彦表示满意。他透露,今年1-10月份,马自达累计销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0.5%,达到24.3万辆。不仅如此,从11月过半的销量来看,也超出了计划。如果今年销量能够突破30万辆,这也将是马自达进入中国市场15年以来,首次实现这样的销售业绩。但在渠道扩张上,马自达同样坚持谨慎步调。

渡部宣彦表示,目前马自达在华两家合资公司在全国共有470家4S店。“过去几年,每年都会以20家、30家新店的速度来扩大销售渠道,但是从今年来看,销售渠道门店的数量基本上稳定保持在470家左右,主要是围绕沿海大城市进行的布局。”他认为,相较于单店销量、单店利润和品牌形象的提升,扩大销售渠道、增加店铺并不是非常重要,“和数量相比,我们更注重现有门店质量的提升。”

访谈:

经济观察网:马自达一直不断致力于传统发动机燃烧效率的提升,但是现在很多欧洲国家提出禁止燃油车,加上中国的双积分政策,马自达在新能源战略方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划?

渡部宣彦:马自达之前就已经提出了一个“阶梯式”发展战略,首先第一步是彻底提升内燃机的效率,在第二阶段通过电动化、插电混动技术,不断加以进化和提升。正如您刚才所说,我们成功地研发出了非常卓越的“创驰蓝天”技术,虽然汽车电动化时期的脚步愈加快速,再加上中国现在对新能源车有了新的要求,但是我们也会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为应对中国新能源政策做出准备。究竟何时在何种车上面搭载电动化技术,我们会在确定的时候向媒体通报。我们完全有能力充分地来应对,并符合中国的新能源车政策。

经济观察网:近两年全球新能源、智能互联化趋势加速,马自达坚持“阶梯式”发展战略会不会错失这个庞大的市场?如何适应全球的这种变化?

渡部宣彦:今年我们有望达到30万辆的销量,即使达到30万辆,从中国整个产销能力2900万辆的规模来看,我们只不过占1%。如果一下子把我们市场份额提升到中国市场的5%的话,在中国的销量就要相当于马自达在全球的销量,所以这个并不现实。我们在突破30辆销量之后,会稳步扩大我们的市场份额。首先是瞄准35万辆,然后再朝着40辆迈进。我们不是一味的追求销售数量,而是先致力于品牌的确立,致力于品牌形象的提升,然后逐步稳步地来提升我们的销量。

确实,全球范围变化速度非常之快,但是我们并没有焦虑。不仅仅是在中国,包括在美国、欧洲市场,都有电动化新能源车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我们也是基于“阶梯式”发展战略这样一个总体的框架,来为即将到来的电动化新能源车做准备,我们会根据不同地域特色,有针对性地来满足在新能源方面的要求。

经济观察网:提到新能源车的发展,我们在技术储备上有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还是现在完全没有可以公布的计划表?

渡部宣彦:在阶梯式发展战略当中,我们也对电动化和新能源车方面有技术的储备,今后也会把这些技术应用于商品化。之前给大家介绍了和丰田的合作,其中有一项就是针对EV技术的共同研发,所以我们会在EV方面把马自达所积累起来的技术,加上丰田的技术,应用于下一代的电动车上。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