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策法规 >

石油减产协议能否延长引关注 俄罗斯态度仍存变数

时间:2017-11-29 11:27:00  来源:金融时报

石油减产协议能否延长引关注 俄罗斯态度仍存变数

时隔一年,国际原油市场又将迎来一次关键性会议。11月30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与非OPEC产油国将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会议,讨论备受瞩目的减产协议。从目前的情况看,市场普遍预计,OPEC与非OPEC产油国将就是否进一步延长减产协议以及延长多长时间作出决定。然而,延长减产协议也并非是“板上钉钉”的绝对事件,在未正式宣布前,所有的可能性都或会发生。

俄罗斯或成最大不确定性来源

市场的反应总是最为迅速而敏感的。在此次维也纳会议召开前夕,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对原油价格形成打压,令上周一度触及两年来最高收盘水平的油价有所下挫。截至11月27日,纽约原油期货下跌1.9%,报收于57.84美元/桶;而布伦特原油期货也出现下跌,跌幅约为0.2%,报收于63.74美元/桶。

值得注意的是,由OPEC与非OPEC产油国共同达成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减产协议于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共同致力于削减过量库存,支撑全球原油市场价格。起初,签署协议的产油国仍逃离不了“用嘴减产”但实际上却增加产量的诟病,市场一度认为减产协议会流于形式,无法产生实际效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减产协议的履约率不断提高,油价也随之出现反弹,市场对于减产协议又重燃信心。

减产协议之所以能够在去年年底顺利达成并产生不错的效果,OPEC“老大哥”沙特与非OPEC重要产油国俄罗斯可谓功不可没。据悉,减产协议将于2018年3月份到期。据知情人士透露,沙特将在30日召开的会议上带头支持将减产协议延长9个月,继续缓解原油供应过剩局面。阿联酋、卡塔尔以及委内瑞拉方面均表示出支持延长减产协议的积极态度。

OPEC秘书长巴尔金都表示,当前,全球原油库存过剩,但已降低至1.4亿桶,原油市场的再平衡效果显著。据路透社报道,日前,OPEC的一个工作小组的研究结论显示,原油市场最早也需到2018年6月份后才会恢复平衡,这意味着在明年开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需维持当前的减产协议。

从目前的情况看,OPEC方面对于延长减产协议的态度相对统一。为让减产协议发挥更大功效,与非OPEC产油国合作成为必然选择。然而,作为非OPEC产油国中首屈一指的俄罗斯,该国对于延长减产协议的态度则显得飘忽不定,在延长期限方面也是含糊不清。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稍早前表示,俄罗斯准备支持延长减产协议,但对延长多久并未作出明确表态,具体细节仍需等到维也纳会议上再进行讨论。

有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之所以会出现犹豫的态度,部分原因在于俄罗斯方面在严重依赖原油收入的同时,担忧油价飙升后会再次出现大幅下挫。另外,俄罗斯政府认为,卢布过强将不利于俄罗斯经济发展,或将削弱俄罗斯的竞争力。

中美因素影响市场格局

尽管目前市场普遍预计减产协议将会延长9个月,但对于维也纳会议的最终结果谁也不敢打包票。巴克莱银行分析团队在报告中表示,减产协议中减产的程度比减产期限更为重要,但30日宣布这一细节问题的可能性很低。“政策的可持续性,取决于沙特、俄罗斯、伊朗和科威特愿意在多长时间内牺牲市场份额来换取市场稳定。”该行分析团队表示。另外,花旗银行大宗商品研究主管埃德·莫尔斯(Ed Morse)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会议将不会决定延长减产协议至2018年年底。

值得注意的是,减产协议并非影响国际原油市场的唯一关键因素。除减产协议外,一直对OPEC造成困扰的是美国原油生产。OPEC和非OPEC产油国在不清楚延长减产协议是否将引发新一轮美国页岩油产量上升的情况下作出决定,与此同时,似乎也没人能清楚地看到页岩油将在多大程度上对市场造成冲击。美国石油协会(API)的数据显示,美国10月份原油产出同比增加7%,升至平均940万桶/日,创下1972年以来同期新高。而国际能源署也表示,在2010年至2025年之间,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将提高其产量至800万桶/日。

除美国与OPEC在供给端的博弈外,在需求端方面,中国原油需求变动在国际原油市场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是全球重要的原油进口国,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中国原油进口总量为3103万吨,1至10月份累计进口原油34908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1.8%。有分析人士表示,庞大的原油需求量令中国成为原油市场的重要驱动力,但随着中国政府更加关注新能源以及清洁能源的发展,若未来中国原油进口速度放缓,或将对国际原油市场及油价产生影响。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