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点评论 >

中国彩电行业能否跳出韩系面板的如来神掌?

时间:2016-05-10 11:15:00  来源:轻工

中国彩电行业能否跳出韩系面板的如来神掌?

2016年一季度国内彩电市场出现了稳中有升的局面。据奥维云网(AVC)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彩电市场的零售量规模为1244万台,同比增长3.0%。在数据背后,互联网电视品牌大举进攻彩电市场,传统彩电巨头结盟,围绕OLED、ULED显示技术各自站队争斗愈发激烈。液晶电视的技术已经到了天花板,如何利用好已经到来的彩电技术更新换代契机,既能构建战略屏障,又能逆袭成功,成为当前摆在国内彩电行业面前的重要抉择。

尽管有迹象表明,彩电净利润最高的企业在中国,能达到5%~7%,高于日韩企业3个百分点左右。但在专家看来,这只说明了国产彩电企业拥有较强的供应链成本控制能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占整机价格70%的显示屏核心技术目前还不是中国厂家主导的天下。

种种因素的结合,就导致了这种结果,中国彩电行业一直都希望摆脱对韩系面板的依赖,但是偏偏每个崛起的彩电品牌却又离不开韩系面板的怪现象。创维的电视屏体包括OLED屏均来自LGDisplay,而海信和TCL的电视屏体也主要取自三星。小米、乐视等互联网电视品牌也同样以主打三星屏为核心卖点之一。中国彩电行业长期饱受的“缺芯少屏”之痛,可以说尚未从韩系面板这张“如来神掌”中跳出来。

与日本显示产业每况愈下的情形相反,我国多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先后投产,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面板生产基地。有消息称,在京东方、华星光电以及中电熊猫等面板大厂的大力布局下,在2018年-2019年中国大陆TFT-LCD产能规模将有望赶超韩国,成为全球第一。不过,目前韩国厂商的战略调整已经全面发力,针对下一代显示技术OLED的快速普及,让全球液晶面板格局生变。

目前,国产面板商京东方的合肥8.5代线可以生产大尺寸OLED面板,产量较少。京东方副总裁张宇透露,由于目前OLED面板价格较贵,因此订单不多,所以产能尚且无法摊薄制造成本。而华星光电正在研究印刷式AMOLED技术上,不过和市场上主流的LGDisplay蒸镀OLED技术不同的是,采用印刷式AMOLED技术的OLED电视,在产品质量、生命周期上还做得不够完美。

据悉,LG已于2015年11月26日宣布投资超过10兆亿韩元建设9代以上的OLED面板生产线,并计划2018年投产。而三星方面也一直有能力生产大尺寸的OLED面板。实际上,早在2012年三星就一度宣称拥有OLED绝大部分专利。虽然最近三星VD社长KimHyeonseok首次明确表态,三星未来还会致力于量子点电视,OLED电视未来两三年内很难重启。

但在家电产业资深观察刘步尘则看来,三星之所以对大屏幕OLED按兵不动,很大程度上是玩“平衡术”,寻求液晶与OLED利益最大化,淘尽液晶“最后一桶金”。就目前三星显示器逐步关闭大部分生产效率低下的LCD生产线来看,其本意也是要逐渐退出LCD市场。

从全球格局来看,LG视三星为最大竞争对手,希望寄托于OLED时代的到来,借OLED实现弯道超车。虽然目前全球彩电五大品牌中已经有两家中国企业,但就技术话语权及品牌影响力来说,中国彩电产业仍然扮演追随者的角色。

这也就是海信方面多次强调,OLED是LG的专利技术,技术进步在于屏厂,都被外资垄断,坚持通过第四代显示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从激光电视跳过OLED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了下一个时代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际上,从2007年开始布局激光显示技术,到目前海信可掌控70%的整机产品成本。

而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全球著名权威化学家彭笑刚教授表示,全球科技领域对量子点显示技术的研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中国在量子点电致发光技术上处于全球领先位置,TCL坚持以量子点显示技术打破OLED是唯一方向的产业迷思。实际上,海信和TCL都期望以创新为路径,依靠自主技术迅速成长,打破继续推波助澜韩系领先地位的游戏规则,实现分庭抗礼,再未来能够留给企业一个健康的系统。

回顾彩电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每一次显示技术的创新,都孕育出了新一代的行业领军者。正如在显像管时代,索尼凭借特丽珑技术主导全球市场;而在液晶时代韩系的三星和LG则共享LCD技术带来的领跑福利,称霸了彩电市场长达10年之久。从全球近五十年的发展轨迹看,随着中国家电企业不断海外收购,中国家电优秀企业持续崛起,并有望在未来三年从中诞生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企业。

面对新一轮技术更新和消费者需求升级迭代的绝佳机会,中国彩电行业能否踏对节奏,成功布局,在专利技术、面板制造、整机生产能力,研发和量产上能够取得真正的突破,成为获得更多话语权,并打破垄断的关键所在。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