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策法规 >

上海户籍新政:逐步建立积分落户制度 人口控制在2500万

时间:2016-04-26 11:24:00  来源:房产

上海户籍新政:逐步建立积分落户制度 人口控制在2500万

上海“居转户(居住证转常住户口)”政策出现了新的变化。

4月25日,上海市政府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户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在现有户籍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积分落户政策。上海将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合理设置积分分值。

而在此前,“居转户”必须满足持有居住证七年和连续缴纳社保七年等五大条件。

此外,上海还进一步明确,2020年常住人口将控制在2500万的规模,人口结构更加合理,人口素质进一步提升,人口布局进一步优化。

逐步建立积分落户制度

上海市市长杨雄在今年1月表示,2015年上海有1.5万人通过“居转户”户籍制度落户。

杨雄说,上海没有实行“居转户”积分管理,依然是条件管理,但会对这个政策做一些后评估,同时国家也出台了新的居住证制度和一些户口政策的改革措施。

在此次公布的《意见》中,上海提出,将深化完善积分落户制度,完善居住证、居住证转办常住户口,直接落户的相关政策,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积分落户政策。

按照上海市现行的户籍政策规定,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的持证人员,如果申请上海市常住户口,需同时满足五大条件,分别为:持居住证满7年、按规定缴纳上海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持证期间依法纳税、在上海市被评聘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无违反计生政策及不良行为记录。

与此同时,上海对“居转户”实行总量控制,人数超过总量控制目标时将实行轮候制。最新一批公示的“居转户”名单中,审核通过的895人,多为大型公司、国企和科研企业人员。

一名上海户籍政策研究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大企业和国企人员社保缴纳较稳定,且一般会鼓励和帮助员工参与职称考试,因此更容易达到要求。

尽管暂时无法通过积分落户,上海仍设置了居住证打分制度,达到相应的分数,持证人可以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持证人的居住证积分达到120分,其子女可以在上海市参加高考。

在北上广深四大城市中,上海也是唯一一个“居转户”不实行积分落户的城市,已经实施积分落户的城市中,尽管落户难度、指标和权重各不一样,但共同的特点是重视申请落户者的年龄、学历水平及工作技能。

上海积分落户具体的指标方面,将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合理设置积分分值。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说,积分落户的主要指标肯定还是要体现过去政策改革的理念。从上海改革的前景来看,工作表现、学历、职称、工作情况,以及社保、纳税等与城市贡献的指标将会得到体现。

周海旺认为,目前上海积分落户的具体指标还没有公布,但落户门槛已然不低,政府可以相应降低落户标准,以常住人口的数量来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参考依据,让更多人通过贡献来获得城市户籍。

设2500万人口控制目标

《意见》重申,到2020年,上海市全市常住人口规模将控制在2500万以内。这也与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相一致。

根据《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27万人,同比下降1.5%。

杨雄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上海是一座24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据统计去年常住人口下降主要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随着产业外迁而离开。另外,“五违(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和违法居住)”整治后,有一部分非就业人口离沪。

在周海旺看来,上海要在5年时间里将常住人口数量增长控制在75万以内,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困难。

周海旺分析称,此次积分落户政策也是调控人口数量的手段之一,根据不同的指标和分数提供不同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子女的教育等,对人口总量的调控有一定作用。

此外,整治非法就业、整治群租房等措施,也能达到调控人口总量的目的。以上海闵行区许浦村综合整治为例,自去年10月全面启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以来,许浦村已清退非法居住来沪人员1.3万人。

上海近年来产业结构处于调整期,也对上海常住人口的增长产生影响。

周海旺说,这些政策最重要的目的,一方面是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一方面也是要调整人口结构,更多增加人才比重。因此,后续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政策要体现公共服务和贡献挂钩的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裕民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治理环境问题等方面出发,控制人口规模是有必要的,但控制人口规模的关键还是在调整产业。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