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动态 >

OPEC能否深化减产?其“控产”历史或能给出答案

时间:2017-06-30 11:02:00  来源:汇通网

OPEC能否深化减产?其“控产”历史或能给出答案

原油市场上呼吁OPEC深化减产的声音与日俱增。由于忌惮美油产量的虎视眈眈,OPEC目前还未为所动。但在历史上,OPEC曾多次通过对原油产量的控制,适应了市场供需的变化。

油价跌至50美元/桶以下,不足两年前的一半,包括从高盛到前OPEC官员在内的市场观察者都认为,今年需要加大原油减产力度。这和过去的态度一致,原油产量在过去数月时升时降。

这次有所不同,美国页岩油生产者不像OPEC过去的对手,其调节原油供应量之迅速,使OPEC不能像过去一样灵活应对。随着经济压力的增加,原油出口国所采取的老办法承担着很大风险,新的美油供应将会迅速填补额外减产后出现的市场空白。

2008年时的OPEC主席、前阿尔及利亚能源部长Chakib Khelil称,“如果OPEC还能掌控,它早就行动了,原油市场如今已不同于2008年,非OPEC产油国对供给的影响更大。主要问题在于他们能将目前的供给维持多久。”

自OPEC和俄罗斯开始实施减产之初就已跌去其所有涨幅。他们的减产行动未能足够快地消除全球原油库存堆积,WTI原油期货价格在今年下跌了16%,目前交投于45美元/桶左右。这个价格在过去会促使OPEC加大减产力度。

法兴银行原油市场研究主管Mike Wittner称,“在过去,如果减产不管用,OPEC就会加大减产力度。这是一个过程。这就是所谓的供应管理。”

上次OPEC干预市场的时候,是在2008年全球陷入衰退的时候,起初,OPEC在当年10月达成减产协议,但油价还是不断下跌,因此OPEC在当年12月加大了减产力度。这次的减产幅度是该组织史上最大的一次。

一步到位并非OPEC的风格

从2004年到2005年,OPEC向市场增加了六倍的供应以满足飙涨的中国消费需求。再往前,1998年到1999年全球经济快速衰退期间,由于原油需求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大幅度下降,OPEC曾实施过3次减产。

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大宗商品策略主管Helima Croft表示,“‘一步到位’绝对不是不容改变的政策。”

前OPEC秘书长、科学促进会科威特基金负责人Adnan Shihab-Eldin表示,虽然OPEC并非总是采取连续手段,“但当情况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时”OPEC几乎不会迟疑。

前阿尔及利亚能源部长、日内瓦咨询机构Nalcosa的总裁Ait-Laoussine称,由于全球燃油库存仍处于过剩状态,OPEC需要重拾过去的做法,进行“深化减产”。

尽管OPEC及其盟友在上个月同意延长减产至明年4月,但他们并未显示出扩大减产的意向。沙特能源大臣Khalid Al-Falih在6月19日重申,全球市场已经处于迈向再平衡的道路上。次日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的OPEC委员会据称并未认真考虑深化减产。

阿联酋能源大臣Suhail Mazrouei周四(6月29日)在巴黎称,并无扩大减产的计划或讨论。

美国页岩油已今非昔比

据咨询机构The Rapidan集团的总裁Bob McNally称,OPEC的减产与以往有所不同,美国页岩油生产者现在可以迅速提高生产量。这种对OPEC减产所构成的威胁直到去年年末才开始出现。

McNally称,“在1998年和2008年油价大跌期间OPEC曾采取连续措施。目前的扩大减产可以看作是软性的连续措施。区别在于页岩油产量的回升正在破坏OPEC及其盟友稳定原油库存及油价的努力。”

美油生产商在市场上增加的产量就是OPEC努力所减少的产量,美油生产商已经学会在低油价背景下存活。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计,全美原油总产量在明年将会打破历史记录。

双倍下注

McNally和Wittner认为,美国页岩油的灵活性很可能会迫使OPEC实施扩大减产。

随着原油库存高企,油价低迷,OPEC组织很快可能会面临两个选项:接受减产已经失败的事实,并放弃减产;或者豪赌一把,深化减产。

任何进一步减产都意味着押注原油大幅跳升,足以弥补出口损失。虽然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显示,这已在第一季度得以实现,但这么做的好处正在消失。沙特外汇储备在今年下降了约350亿美元,降幅达6.7%。

沙特能源大臣Al-Falih曾承诺,将“不惜代价”使原油市场回到平衡。Wittner认为,沙特目前政策的制定者很可能不愿忍受因背弃承诺所带来的耻辱。

这就意味着,OPEC很有可能“在其决定上双倍下注,进一步大幅度减产。”Wittner表示,“但是额外的减产带来一定风险,美国产量可能会迅速填补市场空缺。”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