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售电侧市场,打响南北争夺战

时间:2016-09-23 09:59:00  来源:北京联盟

售电侧市场,打响南北争夺战

据悉,即将出台的“十三五”电力发展规划明确:2018年底前,启动现货交易试点;2020年全面启动现货市场。市场开启,主要战场和次要战场之争是免不了的。京津唐地区和南方强生广东省,一南一北,这两大市场的争夺硝烟再起。

其实不难发现,在电力体制改革“9号文”相关配套文件《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有明确提及“建立相对稳定的中长期交易机制。优先购电和优先发电视为年度电能量交易签订合同。可中断负荷、调压等辅助服务可签订中长期交易合同。”“完善跨省跨区电力交易机制。以中长期交易为主、临时交易为补充,鼓励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售电主体等通过竞争方式进行跨省跨区买卖电。”

而作为现货交易的实施的有力依据,已经拟定的《现货试点地区电力市场基本规则(试行)》据悉有可能于今年年底前出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中也有提及:“争取在两年内,实现110千伏以上大用户在参加电力直接交易时提供与及用电曲线”。此种说法也被业界视为建立“电力现货市场”的重要基础。

国家能源局此前要求,2016年力争直接交易电量比例达到本地工业用电量的30%,2018年实现工业用电量100%放开,2020年实现商业用电量的全部放开。

这意味着什么?一锅热腾腾的炖牛肉要端上宴席了呀!广东省已经一马当先,提着冲锋枪赶在队伍的最前方了!

不妨和小能人一起来了解一下广东的省域分布情况。广东省共计有2个副省级市:广州市、深圳市;19个地级市;23个县级市。就在近日,广东省经信委公示第四批售电公司名录,编号已到154,还有许多未能进入名录等待下一批次甚至下下批次的售电公司。对于广东这样一个大省而言,售电公司的数量多少显得有点庞大,感觉这锅肉多少不够喂饱这些公司。但实际上,许多公司都没能够谈得客户,甚至大多企业都不敢去参与报价,有底气敢于报价的企业也就30来家而已。所以啊!别急!肉是够吃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道理大家都懂。市场已然开启,剩下的便是优胜劣汰。有专家也曾表示,未来肯定不会存在这么多的售电企业,必然有一大批企业要被市场所淘汰。

那么问题来了!市场中企业数量已趋于饱和,我们是不是该去开辟新的疆土了呢?

广东的大步伐前进使得许多企业将主战场放在了广东,如今广东市场要么面临饱和,要么面临优胜劣汰。因此,许多企业已经跃跃欲试,开始扭转火车头,向京津唐市场前进了。

京津唐电网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是京津冀电力市场建设的起步工作,要按照市场竞价、平等竞争的原则推进直接交易,并为京津冀电力市场开展现货交易做好准备。并且有提出按照股份制组建京津冀电力交易机构,要具备同步开展中长期和现货交易能力。

一旦现货市场建立,除了简单地代理购售电以外,售电公司将更有动力去预测、引导负荷,成为负荷集成商。此刻,大家就急需一套高效便捷的能耗监测系统。有了实在的数据,才会有钱赚、有面子。否则,一切白搭!而真正能做好负荷预测、用能服务的软件系统,太少,太“稀缺”。其实,能谱网等一些知名业内服务商已大力研发软件,早在2014年能谱网就联合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共同研发了一套能耗监测系统,并于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

助力企业发展,打响售电侧市场争夺战,怎么少得了能谱网的能耗监测系统呢?

为企业制定能源管理体系,规划节能运行管理标准值,实现合理用能,协助企业完善购电管理、需求侧管理,动态实时平衡。合理地选择电网企业并以最优的价格购置企业电力,为企业节省运营成本,这样的能耗监测软件才是真正的神兵利器!

话题说到这里,似乎又回到了千年不变的老话题—软件!老话说得好,21世纪打响的将是软件争夺战。同样的话我们不妨套用一下,售电侧市场打响的必然是用优质能耗监测软件争夺战。这就好比三国开战,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往往是坐镇营内的军师们。当然,军师需要有,神兵利器更不能少。能耗监测软件无疑是这场争夺战中的压轴利器。能耗监测系统监测的不仅仅是能源,毕竟能源就是市场!关羽若没有青龙偃月刀,如何索荆州?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