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点评论 >

长城汽车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80亿元

时间:2020-11-09 11:15:00  来源:我的钢铁网

长城汽车拟发行可转债募资不超80亿元

  长城汽车发布公告,公司本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00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拟投资于新车型研发项目和汽车数字化研发项目。

  

  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具体情况

  (一)新车型研发项目

  1、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总投资额为630,970.81万元,投资于长城汽车自主品牌的车型研发,其中包括4款SUV车型、2款皮卡车型以及3款新能源车型。本项目不涉及新的土建工程,研发支出主要包括新车型研发涉及的专用资产投入、研发人员薪酬、材料、试验认证等。本项目由上市公司长城汽车实施。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紧跟消费升级步伐,努力打造经典产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内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正从初级消费市场向成熟市场转变,增购、换购逐渐取代首次购车成为汽车消费的主流。与此同时,消费者的购车诉求也日益成熟,消费者对于车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代步转向追求品质感、科技感、个性化。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畅销车型,逐步成长为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公司推出的哈弗品牌SUV连续10年蝉联中国SUV销量冠军;WEY品牌创立3年,已经成为首个突破30万辆的中国豪华SUV品牌;长城皮卡连续22年保持国内、出口销量双第一;长城炮自推出后,供不应求,月销突破1.5万辆;电动车品牌欧拉推出后势如破竹,销量快速增长。未来,公司需要继续通过相关车型的改款以及推出有竞争力的新车型,敏锐把握消费者消费需求及结构的变化,努力打造经典产品,实现公司业务的持续增长和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

  (2)加快电动车型布局,抢占新能源广阔市场

  新能源汽车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国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点突破方向。2020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新能源汽车未来市场空间广阔。近年来,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不断推出新品牌新产品,特斯拉强势进军国内市场,传统汽车主机厂新能源化步伐加速。在此背景下,公司近年来持续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电动车品牌欧拉推出后势如破竹。但在电动车市场,公司车型布局完整性和竞争对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快电动车型布局,抢占新能源汽车广阔市场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整车销售触底回升,行业发展前景良好

  中国汽车行业经历了逾10年的高速增长,于2018年第四季度开始进入周期性下滑,产销量出现了负增长,2019年产销量进一步下降,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加速了汽车行业的见底。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和IHSMarkit的预测,2021年起汽车市场将在低基数下恢复正增长,后续增幅逐步放缓并将趋于平稳,车市将整体呈现触底回升状态。与此同时,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发布的数据,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为173辆,排名仅位于第17位,而同期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为837辆、591辆和589辆。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相比发达市场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我国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总体来看,我国汽车行业整体呈现触底回升态势,且我国千人汽车保有量尚处于较低水平,公司积极投入新车型研发具备广阔的市场空间。

  (2)国家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车型享有政策红利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产业节能化、环保化发展被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及有序引导。

  201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列为十大支持重点突破发展的领域之一,并提出“推动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方针。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指出我国要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壮大,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支柱产业。2020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包括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补贴平缓退坡等多项重要政策措施,继续支持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同时上海、广州、深圳等多地采取给予购置补贴、充电补贴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此外,2020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9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实现销量120.6万辆,渗透率仅为4.68%,与规划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新能源汽车长期增长趋势明确,行业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为公司新能源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

  (3)品牌积淀深厚,布局强势车型

  公司旗下SUV产品包括哈弗品牌和WEY品牌,哈弗品牌在原来H系、F系的基础上推出全新SUV品类哈弗大狗,其强大的产品矩阵已经实现各个SUV细分市场的全面覆盖,哈弗品牌SUV连续10年蝉联中国SUV销量冠军;WEY品牌创立3年,已经成为首个突破30万辆的中国豪华SUV品牌;长城皮卡连续22年保持国内、出口销量双第一;长城炮自推出后,供不应求,月销突破1.5万辆;电动车品牌欧拉推出后势如破竹,销量快速增长。上述相关车型系列已在公司生产多年,积淀深厚,市场认可度较高,本次募投项目围绕SUV、长城皮卡、新能源车进行投资,公司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及消费者需求变化布局适销对路的强势车型研发,市场前景良好。

  (4)研发实力雄厚,产业化经验丰富

  在研发环节,公司坚持“精准投入”,追求行业领先,为打造“科技长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已先后在中国、日本、美国、德国、印度、奥地利和韩国设立海外研发中心,构建以中国保定总部为核心,涵盖欧洲、亚洲、北美的“七国十地”全球化研发布局。公司总投资50亿元打造的哈弗技术中心于2015年5月投入使用,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整车研发技术中心之一,总建筑面积达26万平方米,包含研发中心、试制中心、试验中心、造型中心和数据中心五大区域。该研发技术中心可完成产品企划、造型规划、工程设计、产品试制及试验等完备的整车产品开发工作。公司注重研发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空间。2019年末,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17,603人,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为29.46%。此外,公司具备管理大量研发项目及产业化的丰富经验,具有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强大的管理能力,能够保障研发项目的高效推进以及后续产业化。

  (5)研产供销体系完备,智慧工厂保障有力

  公司作为自主品牌领军企业,已形成了成熟完善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体系,采购、研发、制造规模优势明显。公司长期致力于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及生产,大幅提升整车在技术、质量与成本上的竞争力,实现了核心零部件技术的自力更生,同时通过与博世、大陆、法雷奥、哈曼等世界顶级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推动零部件技术的不断升级,打造完善的国际零部件供应体系。长城汽车始终将经销商视为事业伙伴、利益共同体,以真诚协作、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为经销商提供全面、优质的销售服务支持和政策支持,与旗下经销商建立了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同时,以徐水整车基地为代表的长城智慧工厂是国内少数集研发、试验、生产于一体的汽车生产基地,高速环道、整车研发试车场一应俱全,为公司新车型研发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4、项目投资规模

  本项目总投资为630,970.81万元,其中拟使用募集资金投入400,000万元。

  5、项目投资效益

  本项目为研发项目,不直接产生效益。随着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公司将能即时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汽车产品,丰富公司产品类型,同时提升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提升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增加未来相关营业收入及盈利能力。

  (二)汽车数字化研发项目

  1、项目基本情况

  本项目投资总额为798,002.54万元。项目投资于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软硬件一体化研发、汽车智慧云端服务产品研发、硬件算力平台研发、整车级OS系统产品研发。本项目基于长城汽车现有车型、未来开发新车型及长城汽车全方位的企业数字化变革,契合产业数字化的公司发展方向,同时满足企业与产品同步升级更新换代的要求。本项目由上市公司长城汽车或其控股子公司实施。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数字化是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汽车行业“新四化”趋势已得到共识,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技术、产品也陆续投放市场。传统整车企业围绕原油技术与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形成的壁垒,如燃油车体系,变速箱体系、机械体系等在新技术的冲击下,正被逐一打破。汽车制造从机械制造向电子制造发展,汽车生产模式从物质化实体工厂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制造发展,汽车的研发、设计从纯硬件走向软、硬结合。汽车是新一代数字技术的集大成者。网联平台、数字技术、汽车操作系统、高精地图、自动驾驶、OTA、人工智能、5G、AR/VR等众多软实力之间的重组是车企构筑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第二届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未来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着力促进融合创新,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建立面向未来的融合创新平台。智能化正在成为引领汽车行业深刻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手段。得益于我国在移动互联网、汽车产业的优质发展,我国将在智能汽车领域迎来爆发性增长。

  从2009年谷歌启动自动驾驶项目研究至今,自动驾驶已经走过十年光景。从寥寥几家科技公司涉猎,到获得全球众多车企、科技公司、初创企业的追捧,自动驾驶俨然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当之无愧的焦点。从百度、阿里、腾讯组成的BAT联盟,到小马智行、地平线、文远知行等初创公司的兴起,再到全产业链的介入,汽车产品形态正从单纯的交通运输工具,向移动办公、共享出行的方向发展。自动驾驶作为解决方案,推动着汽车与交通的全面转型与升级。

  公司汽车数字化研发项目,主要投资于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软硬件一体化研发、汽车智慧云端服务产品研发、硬件算力平台研发、整车级OS系统产品研发,本项目顺应汽车行业“新四化”的发展趋势,是保证公司未来在汽车行业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的必要举措。

  (2)数字赋能是长城汽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

  目前汽车产业风云变幻,新四化成为行业共识,伴随全球经济下行、外资品牌以及造车新势力的竞争,自主品牌车企的数字化发展势在必行。面对汽车行业的结构性调整与新四化的技术浪潮及全球经济下行的多重考验,长城汽车全面加强数字化投入,规划和构建面向未来的长城汽车数字化汽车产品。

  在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目标迈进的同时,公司将努力实现车在线、人在线、服务在线,重新构建用户体验全链路,融合车辆数据和用户生活数据,通过大数据融合计算,最终赋能用户全链路体验。公司致力于以整车智能产品为拉动,以整车座舱智能+自动驾驶为基础,以软件集成能力为抓手,打通硬件+软件+云系统,聚焦互联服务、数据智能、座舱体验和自动驾驶,打造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创新产品研发模式和场景化车生活服务生态。数字赋能是实现公司愿景的重要保证。

  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智能化汽车发展前景广阔

  汽车行业“新四化”将持续改变传统车企的产品设计、研发与生产模式。随着技术成熟度提高、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对新技术的接纳度逐渐提升,智能化汽车的发展空间逐步打开。根据普华永道预测,到2030年,美国、欧盟和中国的汽车互联服务价值将达到810亿美元,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美元。2020年10月,国务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智能化汽车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2)我国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政策法规标准不断完善

  我国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网联汽车列入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2020年2月,国家发改委等11个国家部委联合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指出,智能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我国拥有智能汽车发展的战略优势。

  2018年4月,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联合颁布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是我国中央政府出台的第一个规范自动驾驶汽车道路测试的法规文件。各个城市相继发布智能网联汽车上路测试的有关政策法规,上海、重庆、北京、河北、浙江、吉林长春、湖北武汉、江苏无锡等地已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积极推动半封闭、开放道路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验证。

  公司适时开发智能数字化产品,提高自动驾驶车辆相关技术研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布局高端市场,有利于更好应对市场变化。

  (3)数字化进程加速,长城汽车布局下一代智能网联技术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以及智能网联技术标准的推广普及,汽车智能化将从单车智能到车车通信、车路协同等多个场景,最终实现万物车联。车辆的感知、决策能力提升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需要更多维度的数据进行融合计算。车辆硬件架构、软件架构、通信架构三个方面将发生改变。公司始终以用户出行体验为产品驱动力,夯实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智慧出行技术底座,围绕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服务场景,构建具备科技体验的出行生活空间。长城汽车已布局面向下一代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技术,涵盖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智能化转型,涉及云计算、大数据、工业物联网、信息安全等;探讨用户、生态和产业链融合,提升公司智能网联技术能力。

  4、项目投资规模

  本项目总投资为798,002.54万元,其中拟使用募集资金投入400,000万元。

  5、项目投资效益

  本项目为研发项目,不直接产生效益。随着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公司将能即时推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汽车数字化产品及服务,实现公司汽车业务的战略升级。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