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点评论 >

【乘联会论坛】经济内循环的核心是车市繁荣

时间:2020-08-08 11:12:00  来源: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

【乘联会论坛】经济内循环的核心是车市繁荣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这次政治局会议的精神是我们汽车市场发展的政策基础和未来行业工作方向指南,我们应该努力推动车市繁荣,让经济内循环实现良好的消费拉动的效果。

  内循环核心是消费

  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拉动内需是拉动国内的消费市场,是与出口对应的,并且消费性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

  当前新冠疫情仍在国际蔓延,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受到严重冲击,加之欧美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巨变,中国在国际供应链的生存空间压力大增,因此担心出口贡献度可能急剧下降。此时拉动内需,实现内循环,摆脱国际势力对国内经济运行的影响是当务之急。因此实现内循环,摆脱国际束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这也与前期拉动内需的战略是一脉相承的。

  国家提出“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双循环互促格局”的概念来提振经济。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关口,展望“十四五”,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应当成为我们谋划中国经济下一程的重点。

  中国制造业庞大的产能供给,如果没有国内市场的有效支撑,产能过剩带来的问题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因此目前要补消费短板,促进消费,实现内循环的真正可循环。

  车市繁荣是消费核心目标

  汽车产业链长,技术密度高,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突破点。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全方位的,具有乘数效应的。因为,汽车消费带来的不只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还有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根据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汽车产业的拉动力在5倍左右,也就是说,一辆汽车可以带动5倍左右的增长。如果是自主研发的汽车,带动力更强。

  因此,发挥汽车消费的作用十分重要。更需要做好的是,如何增强我国汽车产业的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发挥汽车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高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也只有这样,汽车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率才会越来越高,对消费市场需求的贡献才会越来越大。

  国家近期在贷款、税收等方面扶植制造业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这样的效果良好。而车企目前出现巨大的行业分化现象,部分厂家和经销商生存艰难。疫情不能成为淘汰中小车企和经销商的工具,促消费也是促进产业繁荣。

  汽车消费的弹性大

  过去两年的车市低迷,核心是升级很强,但普及推动很差。由于房地产的劫贫济富效应。穷人的购买力大量被购房需求挤压,而富人的前期财富积累享受到高溢价的推动,财富倍增。

  随着住房、医疗、教育等几项支出的大幅增长,过去年收入5万的家庭是可以买的起夏利的。现在年收入5万的家庭是不可能买车的,年收入10万的家庭买车都有些吃力。因此目前8万元以下汽车市场急剧萎缩,导致自主品牌的入门级产品需求消失。入门级市场快速萎缩,导致二线自主品牌的销量下滑也是无奈的现实。

  目前的豪华车市场相对平稳,高端豪华车表现超强,连续数年实现20%以上高增长,这与前期的SUV高增长特征类似。目前看豪华车的可持续增长在消费升级政策助力和换购需求推动下,走势极强。

  因此今年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力度很强,谨防楼市炒作带来进一步的消费受挤压,这也是保护消费的良好举措。

  中国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推动内循环走强

  影响车市发展的既有消费能力的问题,也有唱衰车市的消费理念在作祟。要树立依托车市促消费的坚定信心。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9年每千人汽车拥有量美国为837辆、德国589辆、日本591辆,甚至一些亚洲国家如马来西亚为433辆,而中国仅173辆,应该说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当我们人均不足200辆乘用车的普及率就被唱衰说到顶了,而欧美600辆以上的保有水平还在持续上升,我们的差距何其巨大。

  未来随着新能源车的发展,入门级车的价格会逐步下降,使用成本也会急剧降低。车市消费会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

  内循环下,促进车市消费才能拉动总体消费增长,降低房地产等价格,降低生活成本,提升消费潜力的释放效果,这样才能促进内循环的发展。(来源:崔东树乘联会)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