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点评论 >

2016年我国装备工业将呈智能化发展态势

时间:2016-05-18 11:55:00  来源:机电

2016年我国装备工业将呈智能化发展态势

核心提要:2016年,我国装备工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有“十三五”各项新政策的实施、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等积极因素,也有国内外需求持续低迷、企业面临的困难超出预期等不利因素,但总体机遇大于挑战,我国装备工业将呈现出新的发展形态和趋势,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将成为增长亮点。

A、发展趋势(一)

装备工业下行压力减小生产出口增速平稳回升

2015年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依旧缓慢,新兴经济体扩张偏弱,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艰难进程中,尽管经济运行整体平稳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受汽车等主要行业市场下行波动及需求低迷影响,前8个月我国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低位徘徊。9月和10月,汽车等行业快速回升,装备工业增速也实现企稳回升。1~10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低于全国工业同期水平,不足2014年同期的一半。预计全年我国装备工业增速将继续回升,但在投资需求收缩和外贸形势压力下,回升幅度有限,2015年全年增速在5.5%左右。出口方面,1~10月出口交货值增速呈逐月回落态势,累计同比下降2.15%,10月下滑幅度略有减小,同比下降4.32%。预计全年出口形势仍将严峻,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降低幅度在2.5%左右。

2016年,在“十三五”开局一系列政策刺激下,我国装备工业下行压力将减小。尽管国际经济形势仍然严峻,但随着我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中长期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及加快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等逐步深入实施和加快落实,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逐步形成,国内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此带动下,2016年全年我国装备工业将加快发展,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加速回升,全年有望保持在7%左右。出口方面,“十三五”时期我国将把装备工业作为新的出口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同时因2015年出口基数下降,2016年我国装备产品出口增速有望加快回暖,出口交货值将实现同比增长,预计全年累计增幅在5%左右。

汽车工业增速继续回暖趋稳。2015年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加快转型,前7个月产销增速延续下降趋势,行业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进入8月份,随着国家政策实施效应开始显现以及新的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等政策出台,汽车产销增速跌幅逐步减小,10月双双回暖为正增长。1~10月产销1928.03万辆和1927.81万辆,同比增长0.02%和1.51%,较上年同期虽均大幅减缓,但月度回暖趋势十分明显。其中,乘用车产销增长较快,10月产销分别完成189.97万辆和193.6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1%和13.3%。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保持增长,1~10月实现销售675.71万辆,同比增长12.6%,占乘用车的销售比例比上年同期提高了3.2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持续攀升,1~10月累计生产181225辆,销售171145辆,同比分别增长2.7倍和2.9倍。预计在政策推动下,年内汽车产销将持续快速回暖,全年汽车产销增速将达到4%和3%。

2016年,受宏观经济增速趋稳及利好政策影响,汽车产销增速将保持较快回暖态势。但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仍然存在,受环境保护、限行限购不利因素影响继续,汽车回暖空间有限,预计全年汽车产销增速将逐渐趋稳,增速保持在7%左右。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战略的重视及多重政策继续实施,以及各地政府为治理雾霾和节能减排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将持续上扬,带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汽车加快发展。同时,由“互联网+”推动的智能网联汽车以及无人驾驶汽车、新型燃料电池汽车也将在“十三五”开局取得新突破。

B、发展趋势(二)

机械工业延续分化走势船舶工业逐渐企稳回升

机械工业延续分化走势。2015年以来,我国机械工业运行面临较大困难,主要指标增速创出新低,总体呈低迷走势,部分行业表现分化。1~10月,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专用设备制造增长3.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增长7.3%,仪器仪表制造增长5.7%。主要通用机械产品如泵、齿轮、气体压缩机、风机等产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金切机床产量同比下降8.2%,其中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下降9.8%,金属成形机床下降6%;工程机械产量全线下滑,挖掘机、装载机产量分别同比下降24.5%、28.9%;火电、风电等传统发电设备产量下降幅度较大,但风电机组产量同比增长15.8%;大型拖拉机产量同比大幅增长32.3%,中型拖拉机增长7.2%,但小型拖拉机产量同比下降15.5%。

2016年,影响行业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机械工业仍将经受严峻考验。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宏观经济形势逐步好转,机械工业下行态势也将逐渐企稳,加上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积聚,部分结构调整起步较早的企业、行业和地区将加快回升。同时,一些机械行业将延续增长分化走势:工程机械、重型机械、矿山机械、石化设备、常规发电装备等传统投资类产品以及机床、交流电动机、低压电器、电线电缆、中小型普通农机产品等产能相对过剩行业将延续下降趋势,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农业机械、节能环保装备、文物保护装备、现代物流设备等将加快增长。

船舶工业将逐渐好转。2015年,受全球航运市场低迷影响,船舶和海工增长压力较大。虽然我国造船完工量年初实现企稳回升,但由于新承接船舶订单延续上一年度的疲软态势,同比持续大幅下降,导致手持船舶订单从3月份开始一直处于负增长,三大指标呈现一升两降的发展态势。加上新船价格持续低位徘徊,船舶企业交船难、融资难等问题突出,经济效益出现下滑,船舶工业面临严峻形势。1~10月,全国造船完工量3287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4%。承接新船订单203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62.1%。截至10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320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4%。重点监测船舶企业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出口交货值出现下降。同时,海洋工程装备市场也出现较大程度萎缩。

2016年,国际船市新一轮大调整持续深入,产业调整周期的特征不断显现,需求结构出现一些趋向性变化,散货船等常规船型需求仍然乏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需求将企稳回升。同时,受船舶能效和排放更高标准要求的影响,节能环保的新型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有望成为市场需求主体,LNG船、LPG船将保持旺盛需求,汽车运输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轮等需求增长将表现明显。综合来看,受2015年的基数水平及“十三五”大环境的影响,2016年造船完工量增速将继续企稳回升,新接订单量同比降幅将大幅减小,手持订单降幅进一步收窄。

C、发展趋势(三)

智能制造继续加速高端装备创新发展

智能制造继续加速发展。2015年以来,智能制造受到前所未有的政策重视。《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重点部署智能制造,提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等,重点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中德智能制造和工业4.0合作迈入实际性阶段,经常性工作机制正式建立。以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增材制造技术应用及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与云服务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与控制系统、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能电网等智能装备和产品的应用不断拓展,需求规模呈快速扩大的态势。

2016年,随着“十三五”将智能制造提高到新的高度,各领域智能制造推进路线进一步明确,以及中德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国家将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改造、基础数据全方位共享及关键智能装备和产品、核心部件不断突破,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端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新型制造体系。并进一步依托智能制造创新产业业态和发展模式,培育出行业的新增长点。

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出现新起色。2015年,为应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装备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高端装备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逐步提高。《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作为政府引导推动的五个工程之一,提出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目的是集中资源,统筹推进,突破瓶颈,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2016年,高端装备创新发展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愈发明显。我国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和支撑平台,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以重大专项为抓手,以产业化应用为目标的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将加快布局,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核心部件研制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批首台(套)高端装备将在国民经济建设、社会生产生活和国防建设相关领域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将取得突破,带动传统产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