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点评论 >

“走出去”或成为低矿价下国内企业的生存之道

时间:2015-06-17 15:12:00  来源:钢联资讯

“走出去”或成为低矿价下国内企业的生存之道

如果要概括铁矿石在2014年的表现,“断崖式下跌”、“拦腰斩”等是最恰当的了。一度“疯狂的石头”从高处滚落,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及海外矿山新产能不断释放,Mysteel进口矿价格指数显示,澳洲粉矿(CFR,62%)从年初135美元/干吨的价格一路下跌,今年4月跌破了50美元/干吨大关,虽然近期价格温和反弹,但难改长期弱势。矿业巨头挤压式战略不仅使得国外高成本矿山停产、减产消息不绝于耳,国内大部分矿山尤其是中小型矿山也成了这一“狼性”战略下的牺牲品,拥有自有矿山的钢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甚至成为经营发展的负担。为了避免成为下一个低矿价下的牺牲品,国内企业应该有所作为。笔者希望通过对日本铁矿石资源战略模式的分析研究,旨在为国内企业应对当前形势提供些许启示与借鉴。

一、铁矿石熊周期下多数矿山处于亏损状态

(一)低位运行或成为铁矿石的“新常态”

根据经济学原理,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即商品本身的价值以及供求关系。作为资源性商品,铁矿石的价格波动主要由供需关系决定,在近阶段及未来一段时间,铁矿石的供需关系依然不容乐观。一方面,从近期陆续公布的四大矿山季报来看,铁矿石供给依然宽松。如表1所示,力拓、淡水河谷、必和必拓、FMG一季度的产量分别为7467万吨、7452万吨、5898万吨和355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5%、4.9%、19.7%和19.9%,四大矿山一季度总产量为2.44亿吨,较去年同比增长12.6%。另一方面,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明显放缓。如图1所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生铁产量为17894.5万吨,较去年同比增长0.38%,意味着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增速放缓显著。因此,不难得出,在基本面未有明显改善的背景下,铁矿石低位运行或成为新的常态。

表1 四大矿山一季度产量情况(单位:万吨)

2015Q12014Q1增量增幅力拓7467663882912.5%淡水河谷745271063464.9%必和必拓5898492897019.7%FMG3550296059019.9%合计2436721632273512.6%

图1 中国生铁产量(单位:万吨)及同比增速(单位:%)

(二)国内铁矿石开工率维持低位

由于贫矿资源占据了我国铁矿石资源的绝大多数(约98%),因此我国绝大部分开采出来的铁矿石必须经过选矿富集后才能使用,这一过程大大推高了国产矿的成本。由图2可以发现,进口矿价格在跌至100美元/吨附近后,国内矿山开工率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2015年4月24日,Mysteel调查的全国70座非钢厂附属矿山产能利用率为46.4%,全国266座矿山(含钢厂附属矿山)的产能利用率为59.9%,虽然由于矿价短期反弹有所提高,但依然处于低位。

图2 进口矿价格(单位:美元/干吨)与国产矿开工率(单位:%)关系

二、日本铁矿石资源战略模式介绍

(一)日本铁矿石资源概况

日本是典型的资源贫乏国家,铁矿石、煤炭、石油等资源基本全部依赖进口,对铁矿石的依存度为100%。如图3所示,2003年以前,日本铁矿石进口量位居世界第一,到2003年被中国超越(2003年日本进口1.32亿吨,中国进口1.48亿吨),到2013年日本进口1.36亿吨,中国进口8.20亿吨;2014年我国进口铁矿石增加至9.33.亿吨,同比增长14%,铁矿石对外依存已经超过78.5%。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同为铁矿石进口大国,日本为了确保铁矿石资源安全和稳定供应,早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开始谋划铁矿石资源战略,并占据了有利位置。如今它的资源优先投资战略为当今的日本公司盈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值得我国借签。

图3 中国与日本铁矿石进口数量(单位:亿吨)

(二)日本铁矿石资源战略模式特点

1、对不同的铁矿石供应商实行差别化投资策略

日本企业参与海外铁矿石资源开发利用主要有三种方式,即勘查矿、股本矿和购买矿。其对于海外铁矿石的投资,首先指向矿产丰富的澳大利亚与巴西地区,在稳定这两大矿区后,积极拓展其他地区,如南非、利比里亚、俄罗斯、乌克兰、印度等,日本将在澳大利亚和巴西的成功模式复制到这些国家。对于澳大利亚、巴西等成熟的铁矿石供应国,日本采取购买矿和股本矿为主;对于南非、利比里亚等新兴的且进入门槛低的铁矿石供应国,日本多倾向于勘查矿;对于俄罗斯、乌克兰、印度等进入门槛高的铁矿石供应国,日本则以购买矿为主,股本矿为辅。

2、完善的铁矿石储备制度

国际上对于铁矿石的储备主要有两种模式,矿产品战略储备和矿产资源战略基地储备。由于日本矿产资源匮乏,因此采取的是矿产品战略储备模式。“吃一堑长一智”,经历过石油危机的日本国民的忧患意识非常强烈,对于重要物资都实施储备制度,铁矿石作为全球第二的大宗商品,自然也成为其储备的重点。

日本对铁矿石实施战略储备,主要以官民并举、政府和民间企业共同承担。具体来说,日本政府与企业在海外资源投资方面,是相互合作、相辅相成的关系,日本政府扮演着统筹规划的角色。日本铁矿石储备量可满足60天消耗,如果采取特殊经济政策,则可以满足长达150天的消耗。这样,一旦市场价格发生较大幅度的动荡,价格上涨过大,政府就会动用储备平抑物价;或是相隔一定的时间,通过市场进行调整,出售先前的,再购进新的。

3、海外矿产资源无缝的支援制度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海外铁矿石资源的开发,他们认为矿石资源安全稳定供给,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鼓励企业海外开发铁矿石资源的积极性,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了《资源保障指南》,规定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要按照该指南要求,共同保障和推进资源综合保障战略,对日本企业海外铁矿石资源开发进行支援。该支援制度由日本经济产业省和财务省主导,日本经济产业省下面的四个厅——包括资源能源厅、贸易经济合作局、制造产业局和产业技术环境局具体参与。

政府部门与具体实施部门相互分工配合,涵盖早期草根勘探、详细地质调查、矿山开采、金属冶炼加工、矿渣回收处理,人员培训等整个项目周期,对海外铁矿石资源开发实行无缝隙支援。

4、政府提供资金、法律、税收、担保等配套支持

日本海外资源投资主体分为由国家财政负担的国家层面矿产资源储备和由企业自行负担的民间层面的铁矿石资源储备。对于企业,政府会给与银行担保,提供优惠贷款,并且由国家贴息。此外,在民间企业进入开采阶段前,日本政府主导的政策金融机构率先启动前期融资,主导民间金融机构结成“贷款银团”实施融资,分散民间企业投资和融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

除资金支持外,日本政府对于海外资源投资提供了全方位的法律、税收、担保等配套措施。法律方面,涉及铁矿石运作周期的法律有《产业法》、《环境法》和《矿业法》及政府法令和地方条例等;税收方面,建立了海外探矿备用金制度、海外矿产勘查费用特别扣减制度等税收优惠;担保方面,日本政府作为资源投资的统筹规划机构,为民间企业提供政治风险担保。

三、日本铁矿石资源战略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铁矿石资源开发“走出去”也有近30年历史了,1987年,中钢澳大利亚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哈默斯利铁矿有限公司组成契约式合营企业,合资开发经营恰那铁矿,是中国首个海外铁矿投资项目。虽然,陆续有首钢、宝钢、武钢等大型钢企着手上游产业链的拓展,加快海外寻矿的步伐。然而,由于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在投资理念、管理经验、风险防范等方面尚未成熟,导致巨额投资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部分项目甚至换来搁荒的惨淡格局。

据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海外权益铁矿产能达7000万吨左右,约占当年铁矿石进口量的10%,这与日本近年海外权益进口铁矿约7400万吨,占其全年进口铁矿量57%~70%相比,差之千里。我国铁矿石海外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上文对日本铁矿石资源战略模式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走出去”的现状,笔者提出如下五点建议:

(一)“凡事预则立”,设立专门机构宏观统筹制定科学的铁矿石海外投资战略

投资战略的制定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全面考量多方因素。日本在不同时期,适时地采取了不同海外矿产资源战略,实现了其获取海外矿产资源的战略目标。众所周知,矿业发展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影响较大,当世界经济向好时,矿业资本市场交易活跃;当世界经济增速趋缓或下降时,就给二级市场的收购带来机会。因此,根据不同时期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战略高度建立并细化符合我国国情的海外铁矿石资源投资战略,并有步骤地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亟需成立专门机构,去宏观统筹规划全球铁矿石资源战略与组织该计划的落实。

(二)矿业项目开发多元化,铁矿石资源开发机制亟待放活

我国当前对国外铁矿资源的获取主要以贸易方式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富铁矿石。由于进口方式较为单一,在国际市场矿产品价格波动时,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这与我国十多年的“全球铁矿石最大进口国”之称所不符。

在与外商的合作形式上,我国企业在2008年之前,多采取以全资收购绿地项目或已建成矿山方式为主,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2009年以后,参股方式合作开发矿山或获取铁矿协议供应量才渐渐多起来。我们可以效仿日本,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灵活采取购买矿权、股权,合资、独资、参股等多种经营方式,以合作共赢作为出发点,琢磨出“以矿养矿”的经验,在增大合作成功几率的同时,转移风险,使投资形成良性循环。

(三)从初级的铁矿石短期储备上升至国家层面的铁矿石资源战略储备体系

实际上,除日本外,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铁矿石储备制度。未来世界资源的争夺必将愈演愈烈,资源储备的丰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外交资本,当前俄罗斯成功的能源外交便是很好的印证。铁矿石储备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维护国防安全,也能保障经济安全,还可以有效避免汇率大幅波动对经济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铁矿石储备,仅停留于钢铁生产企业所进行的零散的、局部的、微观的矿石采购与短期存储,并未形成国家层面的具有宏观性的、全局性的资源战略储备体系,当国际铁矿石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时,我国铁矿资源储备的市场应变能力明显不足。由于我国铁矿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居世界第四,建议采取以矿产资源战略基地储备模式为主、矿产品战略储备模式为辅的模式,这样可以兼顾国家安全和国家购买力。

(四)建立中国特色的“全方位、无缝式”国外勘查开发的援助机制

铁矿石项目前期的草根勘探是成功的前提,日本对于海外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实行的“无缝支援体制”,是日本企业成功发展海外铁矿石产业的重要前提。反观我国,铁矿石项目的整个周期都由各大钢企“身体力行”,不仅对其资金是一大考验;钢企各自为营的状态也使铁矿石的勘探开发过程存在重复劳动与资源浪费。实际上,在我国建立援助体制并非遥不可及,2007年国土资源部设立的中央地勘基金管理中心为开发利用海外矿产资源事业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可以继续发挥国土资源部优势,将政府、协会与企业多方联动起来,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构建资源共享的国家支持体系,推进建设我国“全方位、无缝式”国外勘查开发的援助机制。

(五)政府给予财政、税收与法律保障等全方位支持

海外铁矿石投资具有周期长、金额高、风险大等特点。日本政府提供本国企业以资金、法律、税收、担保等配套支持是日本企业大力发展海外铁矿石投资的重要保障。反观我国,目前海外“拿矿”的主体大多为国有大型企业,政府的支持相对较弱,企业资金压力巨大。没有政府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面对巨额的投资和不确定性的投资回报,很多企业知难而退,导致我国海外铁矿石投资参与率较低,发展缓慢。

再者,我国企业“走出去”获取海外铁矿石资源还未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律环境。没有法律的保障,将会进一步加大海外投资的风险,因此我国亟需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企业还需要政府在贷款与保险等方面,提供相关支持。

四、国内企业“走出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在当前铁矿石价格处于相对低位以及国外矿山利润压缩的背景下,“走出去”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但是,同时也要意识到既然是投资,就会有风险,海外投资自然也不例外。铁矿石项目周期较长,从勘探到开采,需要花费5-10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资源储量、矿石品位、物流、生产成本等,所在国与我国的外贸经济关系及其社会制度、经济文化、政治经济环境与法律环境等都存在运营风险。因此,企业在“走出去”之前,要充分做好铁矿石开发项目的前期勘探与调研工作,着重分析项目自身和上述各类风险因素,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控与防范体系,使风险降到最低,争取以最合适的资金投入,获得最优的投资回报,造福于未来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