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策法规 >

库存预警指数回落 二手车单月交易超110万辆

时间:2018-01-04 11:35:00  来源:经济日报

库存预警指数回落 二手车单月交易超110万辆

2017年12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47.7%,较上月下降2.1个百分点,仍位于警戒线以下。流通协会产业协调部主任回玉梅表示,一方面,12月份小排量购置税减免政策即将到期,处于该区间的车型购买需求得到释放;另一方面,经销商在年底冲量及清库存加大优惠力度,致使销量上升。因此,12月库存预警指数出现稳健回落。

11月,全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达到114.60万辆,环比上升10.49%,同比增长15.35%。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表示,11月,二手车交易首次站在114万辆以上,表现出乎意料的好。从每月来看,二手车交易量大多在100万辆以上,这在2018年也将成为一种常态。

1月3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以下简称“流通协会”)发布月度数据显示,2017年12月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47.7%,较上月下降2.1个百分点,仍位于警戒线以下。流通协会方面表示,12月份汽车市场出现翘尾现象,整体仍处于景气状态。

库存预警指数回落二手车单月交易超110万辆

流通协会产业协调部主任回玉梅表示,一方面,2017年12月份小排量购置税减免政策即将到期,处于该区间的车型购买需求得到释放;另一方面,经销商在年底冲量及清库存加大优惠力度,致使销量上升。因此,12月库存预警指数得到稳健回落。

从库存预警分指数来看,2017年12月市场需求分指数和销量分指数环比上升,库存分指数、从业人员分指数环比下降,经营状况分指数与上月基本持平。回玉梅表示,12月汽车销量表现良好,使得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库存预警指数自然得以回落。但是,从从业人员指数来看,整个汽车市场销售人员处于比较紧缺的状态。

库存预警指数回落二手车单月交易超110万辆

此外,流通协会还公布了2017年12月份区域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12月,全国总指数为47.7%。其中,北区指数为47.8%,西区指数为48.5%,南区指数为46.6%,东区指数为48.5%。值得一提的是,12月份各区域库存预警指数均位于警戒线以下。

回玉梅表示,从各区分指数来看,南区一直处于较好的状态,2017年11月由于广州车展基数较低,因此本月环比有所上升。东区和西区则从高于50%下降到50%以下,整个市场都呈现出比较好的景气状态。

基于2017年12月份的翘尾现象受政策影响较大,今年1月份汽车销量势必会有所影响。流通方面表示,由于今年春节在2月份,因此1月份工作日属于正常时长。再加上春节前还有一轮购车高峰,所以今年1月份销量应该比去年同期有所好转,仅出现略微下降的情况。

库存预警指数回落二手车单月交易超110万辆

2017年11月,二手车市场同环比均有大幅增长,且在年内首次突破110万辆。数据显示,11月全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达到114.60万辆,环比上升10.49%,同比增长15.35%。

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表示,2017年11月,二手车交易首次站在114万辆以上,表现好的出乎意料。从每月来看,二手车交易量大多在100万辆以上,这在2018年也将成为一种常态。

从全年销量来看,2017年1-11月,全国二手车累积交易1117万辆,累计同比增长19.97%;交易额7345.89亿元,同比增长38.29%。罗磊表示,截止到目前为止,二手车交易量累计同比增长达到19.97%,与年初预计20%的增速接近。此外,流通协会预计2017年12月二手车交易量会在120万辆左右,全年的交易量会在1230万辆到1250万辆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截止到2017年11月,全国二手车车型仍以基本型乘用车为主,占比为59.52%,其次为客车占比为10.66%,货车占比为9.04%,SUV占比为6.91%,MPV占比为5.81%。相比2016年,客车、SUV、MPV和其它车占比都有所增加。罗磊表示,近几年SUV跟MPV盛行,所以保有额提升,因此相关车型在二手车的交易份额也在提升。

分区域来看,2017年前11个月全国二手车华东区占比最大,占比为33.21%,其次为中南地区占比20.17%,华北区占比19.80%,西南地区占比13.39%,东北地区占比8.46%,西北区占比4.98%。

从使用年限来看,2017年前11个月二手车交易使用年限在3-6年的交易量最多,占比为43.75%,其次是3年内为24.89%,7-10年内为21.86%,10年以上占比为9.49%。

2017年前11个月,二手车价格区间在3万元以下的车辆市场占有量最大,占比为36.31%,比上月略有上升。此外,二手车价格在8万元以下的车辆占73.36%,环比微降0.1%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