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清洁发展报告:燃煤电厂清洁化改造基本完成
近日,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完成的《中国煤电清洁发展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对中国煤电的发展现状和在能源体系中的作用,以及煤电清洁发展行动和措施作了介绍。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市场还是民众,对于中国煤电的发展现状认识并不清晰,甚至存在一些误解。
“例如,中国电力发展总量是已到达峰值还是仍有发展空间,发展水平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是先进还是落后,煤炭应该快速退出历史舞台还是需要继续发挥作用等问题,许多人在观念上较模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和事实不对称。”中电联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具体来看,主要的问题目前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对中国能源结构转型过程中,煤电起到作用的不了解;另一方面是对目前煤炭清洁利用的技术路线不了解。
上述两大问题,在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变革和转型过程中都非常重要。在理清思路后,有助于企业和到全面国产化的跨越。
《报告》显示,30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比例由1995年的27.8%,增长到2016年的79.1%,提高了53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累计关停小机组达到1.1亿千瓦,投产百万千瓦等级机组96台,中国燃煤电厂加权平均运行年限11.26年。
更加“年轻”的燃煤电厂机组同时也伴随着快速的除尘技术更新换代。自1991年首次发布《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以来,国家先后在1996年、2003年和2011年进行了三次修订,颗粒物、SO2和NOX排放限值不断趋严。
同时,在国家划定的大气污染重点控制区新建机组排放限值,已全面超越了其他国家和地区2016年12月之前制定的同类标准要求。这些对于电厂来说,意味着在短时间内的大量投入。
一家北方重要火力发电厂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该厂的10台发电机组已经有8台完成了超低排放标准下的设备改造,其余两台也将在今年底完成,届时这家主供北京电力的发电厂将会实现全面的改造。
“目前我们采用的脱硫方式是湿法脱硫,其稳定性和可靠度更高,而脱氮则采用的是目前主流的SCR技术。”上述人士告诉记者,“采用这两项技术的情况下,超低排放改造每台机组要花费约7000万元,电厂整体改造下来,要花7亿元左右。”
和这家发电厂类似,目前国家重点地区的燃煤电厂改造均已逐步推进,大规模燃煤发电厂的环保升级空间有限。下一步的减排重点,是非电行业和民用散煤的改造。
“京津冀及周边7省市地区,700多万吨的二氧化硫排放当中,非电和民用散煤排放高达580万,占比83%,加大这些污染的治理力度,是进一步释放减排潜力,提升空气质量的正确途径。”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