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分析 >

拟加入“取消新房限售”城市阵营,常州将放松楼市调控

时间:2023-02-23 09:04:17  来源:财联社

继扬州之后,江苏省另一城市常州,也将取消限售政策。

据常州日报消息,常州将出台楼市新政,从支持多孩家庭购房、完善人才贷款等四个方面出台10条措施。其中,为进一步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增强市场流动性,常州将取消新建商品住房2年的限售期限,商品住房自取得不动产权证后即可上市交易。

常州市住建局相关人士2月22日告诉记者,常州正在研究进一步优化包括调整限售在内的房地产政策,以促进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58安居客研究院长张波指出,常州未实行限购政策,因此本次措施未涉及限购,而此前执行限售政策的目的,是针对炒房需求而出。目前来看,常州本地主力购房群体为自住群体,投资性需求已基本不在,因此继续执行限售的意义已不大。

“即使取消限售,也不会导致投资性需求快速入场。预计取消限售后,当地二手房市场挂牌量将有所增加,这将有助于提升市场交易活跃度。”张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原地产高级研究经理卢文曦对记者表示,取消楼市限制性政策,将成为今年各地政策调整一个重要方面。

“一些城市对于取消限制性政策仍存在顾虑,不敢步子迈得太大。实际上,今年市场对地方加大楼市扶持力度有很强的预期,各地有必要及时调整相关措施。”卢文曦称。

拟取消限售之际,常州还将出台进一步支持人才购房政策,扩大公积金贷款支持范围。

据了解,在常州的高层次人才可参照青年人才购房资助条件享受住房公积金贷款优惠政策,博士最高贷款额度有望达到120万元、35周岁以下硕士最高贷款额度100万元,且这一政策受众将从企业人员扩大到学校、医院等单位人员。

张波告诉记者,人才政策发挥的效力不容小觑,尤其是人才购房补贴层面,长三角城市群采取高额人才购房补贴的城市并不在少数。

“不过,目前来看,常州人才政策的力度不算很强。如在采取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的同时,再对此前已有的人才购房政策进一步升级,对于加快已落户人才入市将起到一定作用。但仅有公积金政策,而无其它更多针对需求的辅助性措施,对推动这部分人群入市能起到的作用相对有限。”张波表示。

此外,常州还将大力支持多孩家庭购房。常州之前未出台针对多孩家庭优惠政策,多孩家庭与普通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均不超过90万元。据悉,常州将提高多孩家庭首次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在家庭实际可贷额度基础上,二孩家庭将再增加20万元、三孩家庭再增加30万元。

在张波看来,生育政策和购房政策相结合,是近几年不少地方都会采取的操作方式,常州拟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有助于增强买家的购买力。

“相比于商贷,公积金贷款的最大优势在于利率低,尤其是前几年商贷普遍在5%以上的情况下,这类优势表现得更为明显。但按当下的行情,5年期以上LPR利率为4.3%,同时还存在继续下调的空间,极大缩小了公积金与商贷之间的利差,这一政策对市场的带动作用较小。”张波称。

业内人士认为,从常州目前公布出来的措施来看,其总体力度弱于扬州,未来或继续加大对需求端的支持。

对此,常州市住建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每个城市出台相关政策有各自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不应简单进行比较。“接下来如有必要,综合市场等多方面情况,不排除继续出台相关扶持性措施的可能性。”

在市场层面,常州新房市场成交仍未走出低谷。据克而瑞数据,今年1月常州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16万平方米,环比下降37%,同比下降42%。常州项目开盘平均去化率较上一月提升9个百分点,但1月去化率仅为19%。

卢文曦告诉记者,今年部分城市成交已出现复苏迹象,为延续这种热度,三四线城市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对需求端扶持的力度。

“各地如能进一步加大契税优惠、购房补贴等政策的扶持力度,对需求给予更多支持,市场效果会更好。”卢文曦补充道。


标签:///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精彩图文
  • 2月1-19日乘用车市场零售73.0万辆,同比增16%
  • 黑色持仓日报:期螺飘红,中信期货增持超1.2万手多单
  • 乘联会:2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预计135万辆,同比增长7.2%
  • 【财联社】需求复起产品涨价,氨纶大厂开工率已达100%
  • 百年建筑:基建市政强势支撑,重庆砂石价格开始上调
  • 新能源牵引车1月销量“腰斩”,三一摘新年首冠
  • 美国1月零售数据碾压预期,环比增速创2021年3月以来新高
  • 2023年1月皮卡厂商批发销量排名快报
  • 国家矿山安监局关于公布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一级达标煤矿名单(第七批)的通知
  • 新能源重卡1月销1439辆,同比降37%
  • 1月商用车销18万辆,同比降48%
  • 2022年中国轻型商用制冷设备销售规模为近五年第二高点

    Copyright © 全球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