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动态 >

解读5月我国进出口数据:出口增幅背后有哪些讯息?

时间:2021-06-07 18:04:31  来源: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6月7日电(丁雅雯、胡洁菲、胡辰)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5月当月,进出口增幅“冷热不一”--进口增幅增加,而出口增幅减少。以上数据透露出我国外贸运行的哪些讯息?

专家指出,5月出口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波动等因素影响,外贸企业接单意愿下降,而不是海外供需变化所致。而进口增幅上涨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内需走强等因素“共振”的结果。展望后市,预计进出口有望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多因素致5月出口增速下行

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27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8.1%;其中,出口1.24万亿美元,增长40.2%;进口1.03万亿美元,增长35.6%。

5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增长37.4%;其中,出口增长27.9%,增速较4月下降4.4个百分点;进口增长51.1%,增速较4月上涨8个百分点。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指出,5月出口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是小型企业生产及接单意愿下降,而并非海外供需变化所致。

“当前,海外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PMI均位于高景气区间,由此可见5月出口对应的海外基本面并不差。5月,我国制造业小型企业PMI为48.8%,并且,小型企业多项核心指标跌至荣枯线之下;与此同时,小型企业的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创2013年7月有数据记录以来新高。综合以上指标,出口增速下行的原因很可能是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降低小型企业的盈利空间,进而降低出口产业链上小型企业的生产以及接单意愿所致。”郑后成说。

上海某机电企业负责人说,汇率波动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已成为企业新增订单减少的主要原因。“加上国际货运受阻,很多企业年初的订单还没有消化掉,国外客户也因此暂缓下单。从我们自身感受来看,海外产能的恢复和需求的增减并不是影响出口的主要原因。”

进口增幅上升折射内需走强

数据显示,5月当月,我国进口增长51.1%,增速较4月上涨8个百分点。专家指出,5月进口增速上涨是内需走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汇率上涨等因素“共振”的结果。

郑后成说,5月PMI进口指数为50.9%,为今年以来的次高点,连续3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上,显示我国内需并不差。

在价格方面,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铁矿砂进口均价为每吨1032.8元,上涨62.7%;原油进口均价为每吨2809.2元,上涨9.1%;大豆进口均价为每吨3290.7元,上涨18.7%;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均价为每吨1.1万元,上涨21.6%;成品油进口均价为每吨3721.9元,上涨22.1%;钢材进口均价为每吨7731.8元,上涨9.8%。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常冉认为,一方面,人民币汇率相对美元走强,扩大和提高了国内的进口需求和购买力;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环境的改善,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扬助推进口金额提升。我国进口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

我国出口有望持续高增长

专家指出,从出口结构看,我国和美欧为互补关系,和新兴经济体偏向竞争关系。当前新兴经济体由于疫情“反扑”,产能何时恢复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的“出口替代”效应有望持续,预计我国出口有望保持高速增长。

虽然一季度新兴经济体经济活动有所恢复,但从4月开始,部分国家疫情再度“反扑”,生产何时恢复正常存在不确定性。常冉说,一方面,欧美主要国家的经济刺激手段发挥作用,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活动延续高景气;另一方面,由于印度、巴西、尼泊尔等地疫情处于严重爆发期,海外各国目前仍处于疫情控制期,我国“出口替代”效应有望持续。预计二季度出口依然动力充足。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说,美国大规模财政刺激与房地产投资将显著提振需求,预计这部分需求的上行有望维持1-2个季度。此外,欧洲等国目前虽处于封锁状态,但需求仍足,因此即使经济复苏可能落后于美国,仍有望在今年下半年以后逐步复苏,接力拉动中国的外需。

钟正生说,新兴经济体由于新冠疫苗接种落后,预计在今年三季度以后经济活动才能逐步恢复。这意味着在今年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出口面临的竞争相对较小。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