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节能服务公司资金短缺待破

时间:2015-06-16 17:38:00  来源:中国能源报

节能服务公司资金短缺待破

近期,山东省政府节能办对省内200家节能服务公司进行问卷调查,有61.8%的公司反映,资金短缺制约企业发展。

这项调查显示,山东多数节能服务公司规模和实力不强,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导致节能服务公司难以有充裕的资金投入节能改造。也有52.1%的公司反映,节能服务公司通过与设备供应商合作,对用户进行节能改造,但改造主体的所有权属于用户,节能服务公司、设备供应商和用户三方对抵押物都没有独立所有权,从而无法通过抵押贷款获得银行支持。

“山东各市服务业发展水平、项目实施数量不平衡,并且差距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不利于全省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山东省政府节能办资源节约处处长王玉刚对记者说。

在记者对节能服务企业的采访中了解到,节能服务公司资金短缺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山东省。河南省一家为火电进行节能服务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节能服务公司大部分是小微企业,主要通过对用能企业的技术服务实现发展。但是,金融机构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仍按照对普通工业企业土地、厂房等抵押贷款的方式进行,节能服务公司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影响了产业发展。

节能服务企业整体偏弱

王玉刚表示,当前,山东省多数节能服务公司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掌握先进节能技术少,专业人才缺乏,实施项目经验不足。山东全省仅有27%的节能服务公司拥有技术研发团队,自主开发了专利节能技术和产品,73%的公司均为代理其他企业的技术和产品,技术、产品受制于人。

另一方面,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开工不足,节能服务类投资项目难以实现预期收益,节能服务公司投资积极性大大削弱。“根据问卷调查,山东有27.3%的公司反映,找不到合适的节能项目,近期不准备再投资。” 王玉刚说。

统计显示,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总产值从2013年的2155.62亿元增长到2650.37亿元,增幅为22.95%;合同能源管理投资从2013年的742.32亿元增长到958.76亿元,增幅为29.16%,形成年节能能力2996.1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7490.38万吨。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相关专家告诉记者:“节能服务产业融资瓶颈制约不容忽视。实体经济运行困难,造成节能服务公司融资比以前更加困难,难以满足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们是以节电为主营业务的节能服务企业,年初传出火电利用小时数创新低的消息,我担心会对以火电进行节能服务为主的企业收益带来不利影响。”河南一家节能服务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的公司一年的营业额也能做到上千万元的规模,但也只能做到这么大。

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家主推的战略新兴产业,节能服务业受到国家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颇多,但是这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多为规模较大的企业享有,小企业在发展中受到诸多限制。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之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节能减排,治理污染,需要许许多多的中小企业,也需要实力强规模大的企业。与其他工业企业庞大的规模相比较,专业性的节能和环保企业在国内成长得很不够,需要通过大家的努力和国家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实现节能环保行业企业的不断壮大。

融资创新为节能服务注入活力

“目前,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就像长跑比赛中运动员出现的疲劳期,只有从根本上强筋健骨,增强行业发展耐力,才能尽快度过疲劳期。”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相关专家告诉记者。

“加强融资创新就是从根本上增强节能服务公司的造血能力。”这名专家表示,各类金融、担保机构,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要针对合同能源管理特点,设计开发新型金融产品,拓宽节能服务融资渠道。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节能量交易融资。

“国家节能专项资金更广泛的扶持专业节能服务公司,通过贷款、低息、贴息,创立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和节能产业发展。”

在日前召开的节能服务创新发展论坛上,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秘书长赵明介绍,当前,困扰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进入快轨道的“融资难”瓶颈正在逐步化解。

“目前,金融机构也在不断创新产品,不断提升对节能服务公司关注,节能量交易、碳交易等新的融资方式为节能服务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赵明说,“现在节能服务产业的创新机制也渐次形成。以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手段,融合新能源、清洁能源等为一体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开始形成气候,为用能单位提升综合能效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