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水电开发已造成长江生态系统负担
水电相比火电,具有减排护林、防洪灌溉等综合效益。但记者近期沿长江顺流而下采访,发现在持续高强度大开发之后,长江流域特别是支流涉水工程多如牛毛。一些电站改变了河流形态和径流基本特征,对生态环境构成的负面影响比较明显。
很多权威专家和沿江省份干部认为,长江流域以水为本,“人不给水出路,水就不给人活路”,建议采取引导“小、微”水电站退出、建立水库联合调度机制等综合措施,摆脱“坝锁江河”困局,让长江干支流重新“健康欢快地奔腾”。
记者前期走访湖南位于湘赣边境的一个山区县,这里群山环抱、溪河纵横,是湘江主要水源地之一。
在当地一条主要的河流边,记者发现河道虽宽阔,但水流窄浅,河床大面积裸露。当地干部说,上游建了电站后,这条河就变得有些“萎靡”,一些滨河古老地名如“深渡”等已经变得有名无实。
当地一位水利专家说,这个县有145座水电站。“电站让很多原本水量充沛的河流变成了‘小溪’。”
在贵州,受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要求和国家严令限制,长江上游赤水河干流没有电站。但进入支流,记者看到引流式水电站近乎“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根据相关普查数据,截至2011年底,长江流域水电站总数多达19426座,其中多为建在小支流上的引水式电站,这意味着长江干支流被水电站切成上万段“香肠”。
中小支流如此,干流和主要支流也不平静。在湖南,湘江干流上衡阳市大源渡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后,下游株洲市为了“保水”,在株洲县渌口镇也建航电枢纽。旋即,下游长沙市为了摆脱“水荒”,无奈再建更大的航电枢纽工程……
有权威研究显示,长江上游已建、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大型水库有几十座,总库容有约2000亿立方米。未来,长江上游径流量有很多将被拦蓄。加上南水北调引水影响,上游未来每年可能减少大量来水。
很多专家认为,水电替代火电、替代薪柴,能降低大气污染排放、保护森林;水库可调节径流、拦蓄洪水、供水灌溉,改善人居和生产条件。但很多河流梯级开发将自然河流变成了人工渠道,对生态“再造效应”产生的影响也值得重视。
中科院水生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刘焕章告诉记者,由于金沙江干支流电站林立,许多物种繁殖生存的空间被切割成一片片孤立水域,导致产卵受到影响。
“比如金沙江中上游的圆口铜鱼,如果目前电站尤其小水电的无序现状得不到改善,可以说它们的未来是一点希望都没有。”刘焕章说。
“我们看到的水库,在电站眼里是金库。”一些环保专家直言不讳地说,目前很多电站特别是一些河床及坝后式电站没有过鱼通道;还有很多电站为了多发电多赚钱,底阀不开、生态基流不放,鱼类根本无法洄游、繁殖。此外,水电站规划不落实、调度不到位、公益性职能发挥不积极等问题比较突出。
还有研究认为,电站改变河流形态和径流基本特征,存在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崩塌体堰塞等风险;梯级开发将河流生态环境变成了梯级水库生态环境,水温变化、下泄水含氮量增加、水体透明度变化、淹没和河流自然水位消失、阻隔、生存环境破碎等,加上过度捕捞,长江干支流鱼类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
“盲目无序的水电大开发,已经造成长江严重‘肠梗阻’!”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芮孝芳认为,这么多水坝把长江干支流切成一段段“香肠”,江河岂能健康欢快地奔腾?在长江这条母亲河身上,人类不断增加超出承受极限的负担,各种环境“构件”、“因子”不断损坏,日积月累将造成流域生态环境崩溃。
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总工程师马建华认为,建设“健康长江”关键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核心理念是长江要在保护中促进开发,在开发中落实保护,治理和利用要采取措施争取最大限度降低人类活动的影响。
很多专家和地方干部认为,长江流域很多生态问题都或多或少地与涉水项目有关,要在长江流域建设生态文明,建议从如下方面入手综合治理:
首先,对“小、微”水电站分类施策。根据相关普查数据,截至2011年底长江流域500千瓦以下的“小、微”水电站有9498座、装机容量214.88万千瓦,这只相当于一座普通火电厂的装机容量。
很多地方干部说,随着大电网逐步实现全覆盖,“小、微”水电站对地方能源保障的贡献地位下降。在此背景下,可以考虑在一些地方对“小、微”水电分类施策。
其次,在流域水库联合调度机制下实施严格生态管理。
专家建议,加强流域总体开发规划,通过制定《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管理办法》、《水量调度管理条例》等法规,组建包括水利、电力、交通、环保等部门参加的干支流水库联合调度机制。相关机制要围绕强化监督管理、恢复水生动物洄游通道、强化生态流量保障、组织对不健康河流展开生态修复等方面积极行动,争取保持和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