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 嘉宾们都说了什么?

时间:2015-11-10 15:41:00  来源:中电新闻网

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上 嘉宾们都说了什么?

编者按在“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召开期间,国内外政要、专家学者,以及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代表齐聚各分论坛和高端对话,为谋求能源转型发展建言献策,为共筑绿色低碳凝聚力量。现场观点激烈碰撞、经验坦诚交流、问题务实沟通。我们第一时间撷英采华,以飨读者。

11月7日,在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第二分论坛会场,与会各方围绕“需求侧与能源转型”主题开展深入探讨。

高效清洁发展亚太能源

联合国副秘书长沙姆沙德阿赫塔尔:

亚太地区在国际上有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其能源问题对全球都有影响。过去十年里,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增长了5倍,其中亚太地区占到一半。如此庞大的投资的确让能源结构变得更为多元化,但是全球能源需求在2035年将会增长45%,其中80%将会由化石能源来满足。因此必须要通过能源转型提高能源效率和获取能源的能力,让能源变得更加清洁,从而保障能源安全。

全球52%的温室气体排放都源自于亚洲,而且全球10大排放国中有6个都在亚太。我们为本世纪中叶设计了宏伟的全球减排目标,只有达到这个目标才能够应对气候变化,这也要求我们进行深刻迅速的能源转型。

此外,由于各个国家、区域情况不同,这就需要进行分享知识和交流技术,开展跨国跨境合作。除此之外,国际社会还需要以广泛的视角推动能源转型,包括鼓励发展新型的发电形式和能源市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现代化电网建设,打造创新的商业模式和融资模式。要想全面解决问题必须多管齐下,才能实现能源转型。

现在欧洲能源政策的重点是着眼于那些非价格的障碍,通过部署和增加融资来推动可再生资源进一步发展。

燃煤发电也可以做到低碳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玉卓:

煤的清洁发展主要是高效开发利用,从煤炭开采加工到利用转化,整个产业链实现环境友好。

为此,我们也要转型,怎么转型呢?有这么几条路径,我觉得从产业链上讲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开发的时候不能破坏环境,要建设环境友好的煤炭开发体系,这一点很容易解释,神华矿区在开发完成之后,比开发之前还要漂亮。

第二个是建设超低排放燃煤电厂,中国在5万多亿千瓦时电量里面,燃煤发电占了75%。今年,我们用电量的四分之三来自煤电。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燃煤发电仍然是主力电源,其污染控制与其他行业相比,水平还是不错的,但是还有非常大的改进空间,中国的减排标准实际上并不低,比美国还要高。

第三个是煤炭清洁发展路径问题,煤不要直接用,要转化成石油天然气、转化成化工材料,这一点神华在全世界是领跑者,我们建设了煤制油示范工程,除此之外我们还发展了煤制乙烯、烯烃。

能源效率直接影响未来发展

国际能源署副执行理事PaulSimons:

未来全球能源行业面临的挑战是,能否在削减排放的同时支撑经济发展,提升能源供给,提升获取能源的广度。到2030年有四分之一的能源供给将来自低碳能源,可再生能源占到新增发电容量的60%,其中三分之二将来自于中国、欧盟、美国和印度。天然气将作为唯一的化石能源,在未来的全球能源结构中有所提升。

能源效率直接影响到未来发展,提高能效可将碳排放减少一半以上,未来我们主要在建筑、工业、交通这三个领域设定最低能效目标。

此外,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升,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利用电网、需求侧管理和储能技术对电量进行高效管理。国际能源署目前主要在研究如何把不同地域和资源的可再生能源整合起来,主要通过扩大电网规模,实现邻国间电网互联等。

从点式改革过渡到链式改革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与电力经济研究咨询中心主任曾鸣:

能源变革的关键是什么?能源变革,一定要放弃原来所谓的点式改革,而把它过渡到链式改革,就是要寻求在能源领域,从能源体制、能源技术,一直到能源生产包括供应,最后再到能源消费多种方面、多个维度、多个环节来共同进行。这样才能保证能源变革的整体性、全面性、系统性。

能源变革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一是清洁能源如何高效消纳;

二是燃煤发电在“十三五”规划中怎么定位;

三是终端能源消费的模式问题。中国能源变革要依托两个平台,一个是软的一个是硬的。

软平台说的是电力体制改革和“十三五”能源规划;硬平台就是能源互联网技术。中国未来能源变革要靠一软一硬,这两个平台是着力点。

我认为能源互联网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个叫横向多元互补,就是指电力系统、煤炭系统、石油系统、天然气等供应系统多种能源资源系统之间要实现互补协调,要突出强调各类能源之间是可以替代的,要靠能源互联网这个平台来支撑这种可替代性。

第二层意思叫纵向源网荷储协调,在能源互联网上的定位是要实现协调优化的,这就是我们对中国能源互联网将来的定位。

终端用能需要高比例电气化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王仲颖:

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中国的首要任务,但是要怎样发展?我个人认为好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要满足三方面:一要做好符合经济规律的事,第二要守规矩,守法,还要有正确超前的发展理念。

能源能否可持续发展,是现在面临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要发展,就需要更多的能源,但我们拒绝雾霾。必须转型。针对中国转型与发展方向,我从三个方面探讨:

一个是终端用能需要高比例电气化。

第二个要实现总量强度双控制,需要建成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或主导的电力供应系统,才能实现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

第三个是对现有化石能源利用技术必须要进行创新。中国的煤电只有创新才能焕发青春,更具活力。

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国的能源转型发展也正当时,低油价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今年气、光发电量达到400亿千瓦时,我们的经济增长所带动的电力需求增长可能不到1%,大概新增400亿千瓦时电量左右,我们完全可以用气调节风电,用清洁电力替代新增经济所需要的电量,这就是新常态为可再生能源带来的机遇。

应将节能视为第一能源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

能源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迎接能源变革的最重要措施就是推进能源转型,而能源转型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推进能源消费革命。

能源转型,主要在三个领域采取措施:

第一个是要在各个国家,特别在中国提升能效。

第二个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

第三个是大力提升一次能源生产效率,包括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煤的清洁利用。

中国在用的工业锅炉大概有64万台,容量是280万蒸吨,然而我们在工业锅炉的利用效率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10%~15%的差距。这个领域如果能高度重视并加以改造的话,整个能效提升将带来3500亿~4000亿千瓦时的节约。

现阶段整个节能领域面临的是成本高、技术水平低、政策支持导向不清晰的外部环境。所以我的观点是应将节能视为第一能源,如果能够最快地投入政策,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将远远高于其他方面。

电价政策调整不能太快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

事实上,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都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力军的,其中包括核电。中国的能源转型肯定要走市场化道路,但在市场化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就是电价调整不能太快。为什么呢?一个就是中国现在的可再生能源电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非常小,今年预计就是3%多一点,而丹麦、德国都超过了30%和40%。他们的补贴政策持续了20多年,这是一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全球有40多年的风电发展史,而中国才有十几年。但是,在短短十几年间,中国承担了全球大量风电设备制造的重任,全世界几乎所有比较知名的零部件厂家都在中国建厂。中国过去的船舶行业几乎都转向了可再生能源,在这样的过程中,如果电价调整得太快,势必会对整个制造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这几年,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进步也非常快。从10几年前的技术许可到买断,再到联合开发最后到自主研发,中国风电制造逐步从粗放到精细,到走出国门,从单机容量上看,目前市场上的风电单机容量已经接近国际市场水平,一些技术都得到了国际认可。

金融业要与先进技术结合

招商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原:

今年底,我们将推出万家众筹。万家众筹怎么理解呢?既然进入了新能源时代,那么不是说光是几家企业就可以完成的,一定是全民参与的。

金融一定要与实业相互结合,推进跨界整合,把很多的先进技术整合在一起。

绿色金融要接地气,要真正地与实业结合,绝对不能飘在天空当中。金融业要和先进技术相结合,不能跟落后的产能去结合。国家推出了光伏领跑者计划,既然是领跑者,那么我们要做什么?一定要把最先进的技术整合进来,我们把德国TOV的检测技术,包括国内的一些检测技术整合起来,电子板、追光系统等也是最先进的技术整合,最终希望这个电站能够达到系统效力的81%以上。

招商局经营管理着很多港口,是最好的“一带一路”执行者。中国的“一带一路”一定是友好型、和谐的、绿色的。明年我们将沿着“一带一路”的国家进行并购,与众筹基金会一起出海,同时也会在“一带一路”的出发点像青海、甘肃、陕西、新疆等地设立示范园,把中国的优秀产能都用起来,同时也希望把海外的先进技术用起来。

金融服务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兴业银行总行能源产业金融中心总经理陈河:

在能源产业转型中如何做好金融服务?现在的金融实际上是一种颠覆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最早的银行就是提供存款、贷款。在目前的信息时代,银行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借助同业金融机构,把资金集中起来去支持一个产业的发展。

为能源类的企业提供一个全生命周期、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这个全生命周期包含从企业组建开始,为其提供一些基本性的融资;到产业发展过程中,为其提供项目贷款的融资;在产业成熟阶段,金融机构可以为其提供一些应收账款方面的服务,再通过互联网金融服务手段为其提供产业链延伸。

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对不同的阶段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同阶段因为风险程度不同,企业成本也不太一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来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然后又能够帮助企业在不同阶段取得不同性质的融资。

在转型过程中,金融机构非常关注有关行业标准的制定与认定,希望企业信息是公开、透明的,标准是可循的;另一方面,金融服务业有助于企业加强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服务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电动车要比传统汽车做得更好

特斯拉汽车公司中国区总裁朱晓彤:

我们并没有特别多的权威数据来说明整个电动车行业能够对能源结构产生多大的影响,只希望在这个场合分享一下我们企业包括个人对于电动车如何改变能源结构的一些想法。

首先,现在除了纯电动以外,还有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路径,导致现在在整个新能源车领域并没有一个特别处于主导地位的能源技术方向。

其次,电能来自于清洁能源,这个在现实情况下是几乎不可能的,中国一半以上的电力都是来自火力发电,根据全世界的统计来看,中国的火力发电量占全世界火力发电量的一半以上。电动汽车作为能源的消费端,并无法改变能源的生产端。

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各位同行还有很多企业,都已经加入到向可再生能源发电转化的大军当中。

第三是,打造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各项要求的车辆。这就是说,要让现在的消费者去接受一辆纯电动汽车,实际上我们要做的是打消他们对新产品的所有顾虑。

我们不但要做到和燃油车一样,甚至要比他们做得更好。

政企携手对培育市场很重要

GE中国可再生能源事业部总裁李枫:

过去10年中,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加6倍。从整体来讲,风电在整个能源里占比还是比较小的。未来几年里,整个风电领域还是会持续增长。在风电成长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到,政府(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巴西和欧洲政府)持续加强政策指导,对产业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政府对风电电价的调整,包括美国PTC的调整、巴西的一些政策性调整,都会直接导致这些新兴产业的快速增长或快速萎缩。所以我觉得,由政府来引导和组织举办能源论坛,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对可再生能源,就整个能源行业而言,政府公共事务部门和私人企业携手合作,对市场等的培育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怎么看待可再生能源和电力转型?我觉得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并降低成本。

第二个方面是,怎样选取合适的产品,来适应当地的土地和资源。

第三个方面是,怎样运营好、管理好这些可再生能源设施,使其更好地发挥效益。

能源互联网是一种工具

远景能源董事长张雷:

我认为可再生能源时代并不是说只有可再生能源,而是进入了一个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为中心的时代。可能在3、5年前,人们还经常说新能源是垃圾电源,新能源给电网带来太多不确定因素。我想今天,再也没人有勇气坚持这一观点了,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如何用智慧让可再生能源更好地被消纳、更好地发挥潜能,如何让电网更加柔性地配合它,让火电负荷更加及时地支援它,让我们更加好地进行需求侧管理。

我认为能源互联网是一种工具,它应该具有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它应该成为可再生能源时代的一个运行机制,也应该是在可再生能源时代的一套运行法则。

个人的力量、智能的硬件和软件的平台,这三者是整个可再生能源运行的机制所在。在这样一个可再生能源时代,德国的农民就感到非常自信──经营着碎片化的分布式能源,他们个人的力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重视,小微的力量、碎片化的力量却能够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如果把上海三分之一的汽车换成电动汽车的话,上海的电动汽车电池容量超过整个英国电力装机的总和,如果这部分电动车在晚上同一时间充电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是不是需要这么一个平台、机制、网络去协调它?

能源互联网拓宽新能源发展空间

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舒桦:

大家知道自从欧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工业经济增速放缓,但是我们的两大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却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增长。这两大产业目前又走向了跨界融合。这种跨界融合为新能源发展带来无限空间,同时这次融合发展也给信息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带来应用与实践的平台。所以互联网+能源、互联网+新能源将会成为未来全球经济新的引擎之一。

我认为能源互联网的构成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资源和能源之间的整合,在于形成了一个集生产、传输、消费、存储等诸多环节于一体的互联互通的能源生态的体系。

如何共建能源互联网的生态体系?

我们打造的就是开放式的综合清洁能源的产业平台,我们的业务范围包括能源的生产、能源的管理和能源的服务。我们在整个全产业链的完整解决方案上面,可以实现清洁能源生产的共同参与、协作分工和开放的融合。

我们的目标是:让千家万户用得起太阳能,如何尽快联合光伏产业、整合光伏技术,使光伏平价上网能够早日到来。

天然气为转型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马永生:

优先发展天然气,是中国能源实现转型变革的必由之路。

2014年中国天然气消费的比重只有6%,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同年颁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当中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要达15%,天然气消费比重达10%以上,就中国能源发展现状来看完全有可能实现。

另外,中国近10年来在勘探开发方面取得非常大的成果,目前已具备大幅度提高天然气比重的基础条件。尽管天然气发展非常迅速,但在技术层面还有很多需要攻克的瓶颈。

国家油气行业长期沿用行政管理方式,目前出台了石油天然气管理保护法,过多依赖行政手段解决问题,缺乏透明度和稳定性,也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我们应该学习其他的油气生产国,有矿法,也有石油天然气法,互相补充,统筹做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有序开发。相信通过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天然气在能源转型当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次内容根据论坛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