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绿色信贷:可持续金融助力中国调结构

时间:2015-08-18 16:31:00  来源:企业观察报

绿色信贷:可持续金融助力中国调结构

报告称绿色信贷规模巨大 体系完备 地位领先

世界自然基金会最近发布了一份有关可持续金融监管体系的全球报告。报告称,在通过金融市场监管化解环境和社会风险方面,中国和巴西已经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通过在中国的访谈和与国际上的比较,报告显示中国的绿色信贷政策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

尽管这份报告是基于金砖国家展开的,但是,“中国绿色信贷政策处于领先地位”的结论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绿色信贷中取得的进步。来自银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7.59万亿元,其中,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6.01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15.58%,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1.67亿吨、水9.34亿吨,年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00亿吨。信贷资源在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杠杆作用不断凸显。

进步不只体现在数据上。自《绿色信贷指引》发布以来,我国的绿色信贷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一方面,“政府引导、协会推动、企业参与”的三级联动格局已经形成;另一方面,“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的绿色信贷基本内涵普遍得到实践。

三级联动

构建绿色信贷制度体系

绿色信贷发端于我国促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生态文明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监管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的要求,因此政策驱动明显。2012年2月,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着手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以绿色信贷为抓手,通过调整信贷结构,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2015年1月,银监会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能效信贷指引》,鼓励和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能效信贷业务,即支持用能单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有效防范能效信贷业务相关风险,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促进节能减排,推动绿色发展。

《能效信贷指引》被业内认为是继《绿色信贷指引》之后中国绿色信贷发展的又一标志性事件,它从能效项目特点、能效信贷业务重点、业务准入、风险审查要点、流程管理、产品创新等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

作为银行业的自律组织,中国银行业协会在推动绿色信贷实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11月,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29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合签署《绿色信贷共同承诺》,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协调下,中国银行业协会绿色信贷业务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如果说《绿色信贷指引》还停留在政策探索的层面,那么绿色信贷业务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则为政策落地提供了组织保障。

在当天的成立大会上,中国银行业协会专门发布了《绿色信贷》教材。这是中国第一本对绿色信贷进行全面论述和系统解读的教材,不仅解读了我国绿色信贷的相关政策与实施要点,而且也详尽阐述了绿色信贷的实施流程、国内外环境社会风险控制、统计与披露等,并且提供了相关案例,实践性极强。

绿色信贷委员会成立后,对可持续金融和绿色信贷的发展态势开展专门研究,引导成员单位建立并完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流程,明确绿色信贷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截至2015年8月,已经组织召开了三期有关绿色信贷的专门培训。

在政策引导和协会推动的共同作用下,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将绿色信贷纳入信贷政策、标准和流程当中,建立起绿色信贷的指标体系及绩效考核机制,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建立环境风险监测平台,加强绿色信贷贷后管理;兴业银行建立绿色信贷企业数据资料库,健全服务管理体系。新近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等纷纷修订了各自的绿色信贷指引政策,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等发布并完善了与绿色信贷相关的行业政策,将绿色信贷融入日常业务。

多措并举

推进绿色信贷融入实践

就目前的实践来看,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业务包括推动传统行业绿色转型、支持环保节能产业发展、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等主要内容。

约束过剩产能,推动传统行业转型。根据国家调控政策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提高对“两高一剩”行业的放贷门槛,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融资总量,并通过“走出去”战略输出国内过剩产能。与此同时,对电力、钢铁等传统行业的绿色转型给予支持。如中国银行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秦冶重工实现过剩产能跨境转移,成功签署秦冶重工出口印尼古龙拉嘉帕斯钢铁公司70-80万吨铁水冶炼项目融资协议。该项目将传统优势融入河北省经济转型升级战略,为产能过剩企业找到了在中资商业银行主导的商业模式下,化解过剩产能的新思路。

支持新能源,扶持节能环保产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发展新能源、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成为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银行业金融机构正逐渐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倾斜授信,水电、光伏等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成为授信项目关注的重点。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向四川大渡河长河坝水电站授信40亿元,为有效开发利用陆地淡水资源提供资金支持。中国工商银行向青海水光互补一期项目累计投放贷款14亿元,该项目也是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这些项目都具有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显示,2014年银行业节能环保贷款余额1.87万亿元,同比增长16.85%,共计支持15718个节能环保项目。

开发绿色金融产品,传播绿色环保理念。除了常规的信贷手段外,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产品和服务中,开发全新的绿色金融产品,引导企业和个人的绿色交易行为。一些银行推出使用更简便的电子平台或绿色卡类产品和服务,引导客户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传播绿色环保理念。如中国银行创新发行“中国银行绿色账户借记卡”,上海市民持该卡参与各类绿色公益活动所获的公益积分,可用于兑换该行的部分金融产品或享受合作商户的优惠兑换活动。招商银行深圳前海分行为首批“前海主题银行卡”持卡人每人购买了1吨深圳“碳排放配额”并实施注销,帮助百名持卡人抵销在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减少他们的碳足迹。

持续改进

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发展

在2015年6月举行的绿色信贷工作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相关领导明确表示,正在编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中把推动绿色信贷工作作为重点之一。在此之前,中央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了“五化”协同的要求,经济发展的“绿色化”成为重要内容。可以预见,在“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的宏观背景下,绿色信贷的发展空间巨大。无论是国家战略需求还是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绿色金融的趋势都会不断加强。

因此,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工作仍然需要持续改进。一是要提高绿色信贷的比重,将信贷资源切实投放到绿色经济领域。目前,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比重虽然呈增长态势,但是在总体贷款规模中占比仍然较小。二要强化贷后风险监控管理。绿色信贷不能“一贷了之”,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加强对授信项目的持续监管,防范贷后出现的环境和社会风险。三是建立绿色信贷测评体系,量化信贷项目的节能环保效益,评估绿色信贷绩效。四是创新绿色信贷金融产品,满足能效融资、清洁能源融资、绿色装备供应链融资、碳金融等不同客户的融资需求,并引导客户开展绿色业务。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