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全球“未来屋”计划将启 政策难题亟待解决

时间:2015-06-16 17:41:00  来源:能谱网

全球“未来屋”计划将启 政策难题亟待解决

据报道,美国时代广场、法国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中国长城、鸟巢,这些大家耳熟能祥的全球50个最美景观最近要共同参加一项活动的试点,不是旅游,而是叫做“未来屋”的计划。

何谓“未来屋”?

“未来屋”究竟是什么样的?其实里面没有豪华的装修,也没有高科技的家用电器。未来屋全名叫“未来屋纯绿生活科普启蒙馆”,是一个零碳、微排、低能耗的专注于真正节能环保生活的科普馆。简单点说,就是排放极少的二氧化碳、PM2.5,践行纯绿生活,消除雾霾危害,为蓝天白云梦想而努力。

说到空气雾霾的危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冒烟的工厂和道路上奔驰的汽车。其实污染物排放的最大来源是建筑,据统计,建筑及生活排放约占40%,工业排放约为 30%,交通排放大概也是30%。而我国每年新建建筑中95%属于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采暖能耗是发达国家新建节能建筑的3倍以上,所以,解决建筑能耗问题确是迫在眉睫。

“未来屋”技术能实现降低能耗90%以上,如果到2030年,在中国所有建筑面积中的50%推广未来屋技术和方案,中国PM2. 5将达到欧美国家标准,消灭雾霾天气。

“未来屋”的摸索之路

经过多年摸索,微厨开发出来了,太阳能蒸馏水也开发出来了,太阳能采暖、制冷、海水淡化、干燥、节能门窗甚至净化室内空气,比如太阳遮阳,遮了阳以后降低空调的负荷,同时发电储存起来,直接推动空气净化器装置窗户上。

“未来屋”正是应用太阳能等一系列技术,这也必将深远影响房地产行业的转型。“未来屋”创造性地提出了多能源采暖解决方案、太阳能中央空调、四微窗系统、遮阳强弱电安全电站系统、太阳能微厨等建筑节能方案,能够实现零碳微排,综合降低能耗90%以上。

可再生能源宣传了这么多年,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房地产与建筑行业却依然是治理雾霾、节能环保的一大拦路虎,所以要节能减排,必须科普先行。“未来屋”总设计师认为,降低建筑能耗和排放关键在于让全民参与进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未来屋”的中国式解读

“未来屋”的设计究竟解决了当前建筑中存在的哪些突出问题?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对此进行解读。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当前我们的建筑基本上都是高耗能的建筑,不是节能建筑,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现在我们国家能源形势非常严峻,一个是能源消费的总量控制不住,二是碳排放非常多,煤炭的能源结构里占到66%,整个非化石能源要占到能源结构中的90%以上,所以我们国家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大国,又是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是碳排放大国。这样就造成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大规模、大面积的雾霾,所以我想“未来屋”其实就是解决一个节能和环保的问题。

大家很关心“未来屋”什么时候能够走进咱们的生活,更多的展示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从而也解决排放的问题、污染的问题。你觉得它会大规模的普及下来大概需要多久?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这个还是一个新的生活理念和一个新的生活方式的,它的普及还面临一个技术问题和政策问题。比如技术问题,“未来屋”总设计师展示了“未来屋”和一些技术和产品,已经给我们显示了它未来一些发展方向。但是更重要的问题是政策问题,我们一定要让社会全体的公民和建筑开发商,甚至各行各业都要认识到“未来屋”,即节能环保是我们生活的基础,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高能耗和碳排放严重的国家,不能生活在不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环境,所以它还面临一个非常复杂艰巨的任务。

“未来屋”可能有一个太阳能的中央空调,还有太阳能的微厨建筑节能方案,实现零碳的微排,综合降低能耗90%以上。当然这种构想是非常好的,但是它这种设计如果被广泛采用,难度是不是很大?成本是不是很高?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难度和成本都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比如说光伏发电,在1976年的时候刚刚建议光伏发电产业,一瓦度电400块人民币,现在一瓦度电4块钱人民币,只有原来的百分之一。所以它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开发,成本是可以逐渐降低的,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们过去在建筑包括其他工业交通方面没有把环境成本计算进来,这是不对的。我们特别要注意,环境也是一种资本。

现在咱们国内的房地产商普遍缺乏绿色意识,节能环保技术要全面在中国推广应用,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理念和商业模式将面临什么样冲击?对未来房地产行业发展格局有什么影响?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这是一个颠覆性的工作。就是说我们需要强化可再生能源,它利用绿色环保的效应,这种效应有社会效应也有经济效应。比如在建筑的商品化方面,可以把可再生能源的产品实现构建化、标准化、智能化、电器化,就是黄鸣的那个“未来屋”,将来它完全可以变成一个商业性的操作,使它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生产。另外就是,碳排放一定要计入我们的综合成本之中,碳排放多了,就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无绿色环保,我就会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