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策法规 >

钢铁行业:去产能必须痛下决心

时间:2016-04-02 09:44:00  来源:钢联资讯

钢铁行业:去产能必须痛下决心

钢铁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至少还有20年以上的空间,国际上也需要中国的优质钢材。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对钢铁行业的发展前景保持战略自信。他表示,经过30年创新发展,中国成为钢铁大国,生产总量占世界的50%左右,这是中国钢铁人的光荣。尽管“十三五”期间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至6.5%,目前产能相对过剩,钢铁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但中国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还在全面实施。

在沈文荣看来,钢铁行业去产能必须痛下决心,令行禁止,切忌左摇右摆,不可以一边强调全行业要压缩产能,一边又以“装备装备技术最先进”为由批建新的千万吨级新钢厂。因为目前,国内包括宝钢、武钢、首钢、沙钢等一大批企业的装备水平均已达到国内一流、世界先进水平了,经过科技创新和环保技改,节能减排汉堡指标水平甚至好于国外同行。所以,所谓“装备技术最先进”可能只是新建项目的托词。“正因为多年来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严重的高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加剧了钢铁产能过剩,必须引以为戒”。

2015年整个钢铁行业深陷“寒冬”,而沙钢主动应对严峻考验,生产经营逆势飞扬。对此,沈文荣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民营钢铁企业,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成功”是相对的,是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今天的成功不等于未来永久的成功。世界上有的百年老厂,最终还是衰落了或者失败了,这就说明再好的企业都会遇到不确定的内外部因素的冲击,都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这就要看企业家如何把握好方向,为未来做好准备,将做好企业的成功经验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所以说“成功”始终行在路上,没有句号,“成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对于钢铁产业的发展前景沈文荣表示了足够的自信,他认为,钢铁工业是国家重要的基础原材料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积极贡献,经过30年创新发展,中国成为钢铁大国,生产总量占世界半壁江山,这是中国钢铁人的光荣。尽管目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产能相对过剩,钢铁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和考验,但中国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还在全面实施,钢铁产品的国内市场需求至少还有20年、30年,国际上也需要中国的优质钢材,因此我们对钢铁产业的发展前景要保持战略自信。国家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淘汰1-1.5亿吨落后产能,围绕市场加快结构调整,深入开展节能减排,进一步优化钢铁产业布局,发展多元经营,沙钢表示坚决拥护,因为建设钢铁强国,需要正确的政策导向,更需要全行业共同奋斗。

在沈文荣看来,目前出现了产能过剩,去产能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去产能化”必须痛下决心,令行禁止,切忌左右摇摆,正因为多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出现严重的“高水平的重复建设”,进一步加剧了钢铁产能过剩,必须引以为戒。

沈文荣认为,关于企业并购重组,要选择装备比较好、产品比较好但出现资金、技术、管理瓶颈等困难的企业为对象,通过优化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千万不能对落后企业进行收购兼并然后再进行所谓技术改造,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落后甚至于增加产能的负面效应;对于环保不过关、地理位置偏远且当地没有产品销路、原材料和运输成本高、长期亏损的企业应该加紧关停,人员妥善分流安置,坚决去除其落后或“僵尸”产能。

沈文荣指出,去产能、去库存必须进一步鼓励钢铁产品“走出去”,钢铁是中国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行业之一,不仅要鼓励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而且要鼓励高、中、低端钢铁产品都主动走向国际市场,对于“高附加值”的理解,沈文荣认为,只要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就是“高附加值”。而且政府部门要站在国际视野上看待出口,中国钢铁产品能够出口,说明有强大竞争力。对于所谓贸易壁垒、“反倾销”应该按照WTO规则,据理力争积极应对。

沈文荣强调,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目前产能过剩不仅是钢铁,水泥、煤炭、化工、纺织以及新能源、IT等都出现过剩,产能过剩更不是中国独家“专利”,美国、日本、德国等汽车和美国的飞机等产业的产能同样过剩,他们也面向世界,靠大量出口国外来平衡产能,取得可观经济效益,所以我们中国钢铁产品完全应该理直气壮千方百计的“走出去”,当然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出台配套政策,为中国钢铁产品扩大出口正面引导,提供新的出口动力和国际经贸保证。

沈文荣表示,沙钢未来5至10年,将坚持“以钢为基,多元经营”的总基调,坚持创新思维,认真做事,紧紧围绕钢铁主业做精做强。目前,沙钢正围绕工业4.0,将信息化与智能化同步推进,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工艺技术、节能环保和现代管理等水平,特别是在人均产钢量指标上要进一步与世界先进接轨,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依托品种质量、区位物流、企业品牌等条件继续抓好产品出口,力争今年出口量达到钢材总量的30%以上。多管齐下,增强企业内生动力,深化降本增效工程,进一步打造沙钢的核心竞争力,为中国钢铁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沙钢应有的新贡献。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