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钢管资讯 >

中国统一碳交易市场意义深远

时间:2017-12-22 08:33:22  来源:

中国统一碳交易市场意义深远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笔者认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减排治理,是中国带给世界的一大贡献。

5年来各级政府、企业主动采取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汇、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推进气候变化立法等一系列措施。《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商品,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碳交易的基本原则是合同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实现其规定的减排目标。

而作为中国全球减排“一大贡献”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于12月19日正式启动。2013年深圳市成为第一个碳交易试点,之后的两年里,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湖北、重庆碳交易试点陆续启动。在行业覆盖范围上,试点大多覆盖能源企业和能源密集型企业,企业的纳入门槛从大于3000吨排放到大于60000吨排放不等。在有偿分配比例上,除了广东外,其他试点区域都是免费配额,自由交易。

中国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对全球碳排放进程举足轻重。尤其当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全球碳排放需要有一个新的推力,这可能就是启动中国碳交易市场的重要作用。根据目前的设计规模预测,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市场市值可能达到1500亿元人民币,如果考虑到期货等衍生品,交易额规模可达6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启动的全国统一碳市场,是在学习和借鉴全球碳市场经验及教训、总结国内7个试点碳市场建设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渐进发展、稳步推进的方式,在市场覆盖范围、配额总量及分配方式、交易机构和产品等各方面逐步完善。

当然,我们也看到,我国目前试点的7个碳交易市场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存在一些国际碳市场的通病,问题主要在于:1.碳价波动过大。主要原因是零散交易,更多的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企业与企业私下商谈、交易。碳市场的透明和公开性没有完全体现出来。2.配额超发,碳价持续降低。碳价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配额超发,这与目前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很类似,较高碳价对GDP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地方政府本身存在过量计算配额、升高基准线和配额超发等动机。3.由于法律体系和市场监管不健全,市场缺乏活力,存在配额超发、导致进入碳交易市场的企业很少、交易零散、交易成本高等问题。

中国也将进入强制减排的国家行列中,建立减排市场是必然趋势。然而,中国目前的碳交易市场还不完善,缺乏数据、法律法规和实践支撑,难以真正体现出市场的力量和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应付的成分大,交易缺乏效率。当市场流动性较低时,碳市场的可比较性差,交易成本也较高。因此,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措施非常重要:

第一,需要尽快搭建统一有效的碳交易平台。试点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交易主体相对分散,议价能力弱,交易平台的整体水平和软硬件配置与国际市场相比差距还较大。目前中国的碳交易主要是现货市场,价格由买卖双方私下达成,业主所能收集到的价格信息不仅十分零散,其准确程度也较低,而且实施时间受到制约,这个现状需要得到改善。

第二,在市场设计上,需要支持碳排放权市场交易的多样性。在欧洲市场里,期货和现货同样重要。中国未来的碳交易市场应该呈现多样性,让企业有更多的选择,才能调动起企业的交易积极性。将森林碳汇、排污权、绿证交易等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能激发企业参与市场的意愿。

第三,如果要使得碳交易更加有效和可持续,那么多样化的碳金融产品创新将非常必要。政府决心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适时引入远期交易将会是碳市场早晚要迎接的课题。因此需要抓紧开展碳期货的可行性研究,碳期权、远期合约等衍生品在未来均有可能出现。

在政府层面,应尽快健全碳交易法律体系,统一碳排放标准。但是统一标准需要基础数据和统一的碳交易平台支撑,因此便捷可靠的数据和有效交易平台至关重要。在企业层面,要培养碳交易专业相关人员,组织碳交易培训,掌握碳交易相关知识,是企业积极面对全国碳市场的良方。学术界则需要加强对中国碳交易机制的研究,掌握碳交易不同机制对碳价的影响和影响机理,帮助政府更加顺利地搭建碳交易信息平台,提高政府对碳市场的预测和调控能力。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