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动态 >

钢铁去产能需市场政策有机结合

时间:2016-05-30 08:20:0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钢铁去产能需市场政策有机结合

在过去20年里,中国贡献了全球粗钢产量增量的约80%。今年以来,一些钢铁产品的价格反弹,直接刺激了钢铁厂复产的浪潮,使得去产能形势愈发严峻。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的阴影,困扰着我国钢铁业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成为钢铁业实现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数据显示,2016年4月份,全国粗钢产量6942万吨,同比增长0.5%,去年同期为下降 0.7%;钢材产量增长0.5%,增速同比回落2.9个百分点。铁合金产量增长6.3%,去年同期为下降3.9%。价格方面,钢材价格大幅回升。4月份, 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综合指数平均为78.42点,比上月提高11.29点,同比提高4.43点。

在去产能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哪些问题?应如何看待钢铁行业的“过山车”现象?兼并重组是解决结构失衡、恶性竞争的“良方”吗?钢铁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应着重在哪些方面?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周健奇。

钢铁去产能要重点关注两个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去产能是何种状态?在去产能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哪些问题?

周健奇:我国钢铁产业的去产能已经逐步进入了实质性阶段。

首先是政策性压减正在实质性推进。各地正在严格按照压减钢铁产能计划行动。与最初的压减相比,当前的压减更具有实质性。例如,河北省前两年压减的钢铁产能中,很多是早已停产的产能,其中不乏废弃产能。但目前压减的产能基本是企业的实质性产能。

其次是市场化兼并重组已经摆上了民营钢铁企业的议事日程。现阶段,民营钢铁企业两极分化,少数竞争力不足的民营钢企在2015年停产,一些具备优势的民营钢企正在谋划资源整合。其中的典型案例是建龙集团并购山西海鑫钢铁,典型的民营钢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

当前,钢铁去产能工作要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退出钢铁产能涉及到的人员安置和银行债务处置。 中央政府对人员安置已经出台了资金补助措施。地方政府在用好中央资金的同时,还要多渠道筹集人员安置资金,同时做好退出人员的培训、再就业保障,并根据当 地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好银行债务处置工作。

二是如何让不具备竞争力的产能、落后产能真正退出,而非仅仅是生产线停下来。真正退出体现在两 个方面,其一是产能拆除,其二是企业退出。目前各地的政策性压减产能,已基本做到产能拆除。但钢铁企业的退出,目前主要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基本情况是真正 退出市场的非常少,经营状况不好的钢企基本都是停产,即生产线停下来。市场形势好转后,停产的钢铁企业会纷纷复产。这也就导致了钢材价格在短期内的大起大 落。应对这一矛盾的主要办法是,政府进一步严格排放、用工、生产等标准,做到严格执法。

“过山车”现象值得关注

中国经济时报:“去产能”后钢价会有所回升,很多已经停产的钢厂就可能重新开足马力生产,从而为新一轮产能过剩埋下隐患。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周健奇: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发现价格。短期现货市场的钢材价 格波动,反映了市场真实的供需状况。2015年,少数钢企因钢铁市场持续下行而停产,各地也在严格执行去产能计划,这两方面因素降低了钢铁市场的供应。同 时,2016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钢铁市场需求有所回升。正是由于供与需的一降一升,国内钢材市场价格在短期内快速上涨。但由于市场需求增长幅 度非常有限,而供应量的增长幅度过快,从而导致价格又迅速下滑。目前市场称这一现象为“过山车”。

目前已经到了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新常态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更好地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 下,政府也可在政策层面加大促进钢铁企业间兼并重组的力度,避免更大风险的形成和更高的代价。但必须避免对企业形成过度干预,否则将由于兼并重组的低效或 无效而无益于经济新常态的形成,并付出较高的改革成本。

充分发挥市场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中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钢铁业化解产能过剩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在近日召开的第九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不少与会者呼吁推进新一轮兼并重组,以提升行业集中度,解决困扰钢铁业多年的结构失衡、恶性竞争等“老大难”问题。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兼并重组是解决结构失衡、恶性竞争的“良方”吗?

周健奇:兼并重组的确是解决钢铁业结构失衡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可以称其为产业结构失衡、恶性竞争的结果。当产业的供需失衡达到较为严重程度,产业内企业间会出现较多的兼并重组现象。这体现了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化特征。

但如果任由经济发展,完全依靠市场的力量实现通过企业间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的效果,存在两大弊端:

第一,容易引发较为剧烈的经济波动,企业和社会将会为此付出更高的成本。通俗而言,经济和社会有可能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

第二,可能经历较长的周期。当产业所处的市场从供不应求阶段转变为供过于求,产业面临的是结构 转型的挑战。业内的各类主体、各种要素都要随着市场的变化作出较大幅度的调整,并逐步形成一个新的常态。这个过程很难在较短期内完成,很可能是一个中长期 的过程,甚至是漫长的过程。产业调整的过程过于漫长,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但如以行政干预为主,以政策性兼并重组避免发生更大范围的风险,并加速产业调整时间,也存在明 显弊端:有可能因为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兼并重组失败,从而付出较高的改革成本。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很多政府主导的钢铁产业兼并重组案例,但其中成功的案例 非常少,多数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类兼并重组也因此被称为“拉郎配”。不成功的“拉郎配”式的兼并重组在其他产业也不鲜见。

因此,以兼并重组方式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的现实途径是将市场与政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并非“不作为”,而是要做“应该做的事”,不能对市场形成过度干预。

钢铁产业供给侧改革重在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时报:钢铁产业供给侧改革您有哪些建议?

周健奇:钢铁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重在结构调整,具体来说:

一是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并落实企业退出保障,让落后的、缺乏竞争力的钢铁企业退出市场。

二是关于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要做到两点:其一,对民营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要充分发挥市场 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做好服务工作;其二,对国有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可考虑借助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契机,将企业和地区间的相近性和互补性相结合,组建跨省 际、跨央地的区域型国有钢铁投资、运营公司,优化资源配置,前提仍然是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引导钢铁企业转变“求大”的供应观,树立“重质、重需”的经营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破除我国钢铁产业大而不强的传统痼疾。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