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新基建”成新蓝海 五大领域总投资将达10万亿元 预计可带动产业链近50万亿元增值

时间:2020-06-05 13:49:00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新基建”成新蓝海 五大领域总投资将达10万亿元 预计可带动产业链近50万亿元增值

备受关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报告对“新基建”的部署,给相关领域企业带来了更多期待。


战略地位不断凸显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其中“两新”中的“一新”就是“新基建”。这意味着“新基建”的战略地位不断凸显,其发展也进入加速期。


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新基建”中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的智能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一大新引擎。他表示,要抓住国家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加快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能经济加速到来。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要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各大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大教育领域的“新基建”投资,还要推进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健康医疗产业创造全新的服务模式和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化转型2.0时代,数据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国际数据公司(IDC)中国企业研究副总裁周震刚日前在华为发布会上表示,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应用场景与IT和数字化转型密切相关。


市场规模大带动作用明显


在政策的加持下,“新基建”发展红利期已经到来。上万亿投资市场已经铺开,“新基建”带来的辐射作用将陆续显现出来,一张巨大的发展蓝图已经展开。


公开数据显示,去年我国5G、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五大新型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超过600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五大领域总投资将达10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应用投资近50万亿元增值。


其中,5G在加速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带动的上下游投资规模高达上万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预计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超过3.5万亿元投资。


人工智能市场更是具有千亿市场规模,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中国产业信息网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世界人工智能市场将在2020年达到6800亿元人民币,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将达到710亿元人民币。埃森哲调查报告显示,预计到2035年,人工智能情境下的年增长水平接近8%,若没有人工智能的影响,这一增长率仅为6.3%。


而数字经济在我国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值得企业去挖掘新的增长点。《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指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占GDP比重35%;到2030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将超过50%,中国将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


此外,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方面带来的发展空间同样不容小觑。


在巨大的市场面前,企业早已嗅出其中商机。近日,腾讯宣布将投入5000亿发展“新基建”。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日前对外宣布,未来五年腾讯将投入5000亿,用于“新基建”的进一步布局。资金将主要用于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服务器、大型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物联网操作系统、5G网络、音视频通讯、网络安全、量子计算等重点领域。


抢占行业发展蓝海


广大民营企业面临经济发展新形势、新机遇,如何借助“新基建”这一发展热潮,抓住发展机遇,抢占行业发展蓝海?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对数据信息共享和便捷使用需求强烈增加。针对这一现象,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近日表示,我国大数据信息的社会化共享水平有待提高。


尤其是在“新基建”背景下,数据重要性不言而喻。对此张近东建议,成立数据治理委员会,推动大数据共享体系建设,建立公共数据社会化共享管理平台,同时完善技术和管理规范,保障数据共享的安全可控。


而李彦宏认为,要找准发力领域,首先根据“新基建”发力领域的重要性,进行相应层次的划分,从而考虑重点进行哪些领域的大幅度提升。其次民企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创新。


事实上,已有民营企业找准发力领域,为“新基建”赋予新动能。金融壹账通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其它数字新基建进行赋能,为银企合作搭起桥梁。例如香港金管局区块链“贸易联动平台”、天津口岸区块链跨境贸易服务网络和金融开放门户(广西)跨境金融数字平台等项目等,以“数字化”提质“新基建”,加速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发展。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