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新能源发展:顶层设计下的政策效应

时间:2018-01-31 11:41:00  来源:电池中国

新能源发展:顶层设计下的政策效应

以清洁能源代替传统化石能源的能源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国政府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以“绿色环保”为主的新经济增长方式初显成效,新能源汽车、清洁电力和电池制造业已具规模,“绿色”、“低碳”为核心的新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能源变革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推动,政策作为顶层设计的核心支撑和保障,对产业发展影响巨大。就目前新能源领域发展较为突出的新能源汽车、高端电池制造和清洁电力三方面来看,国家政策引导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相关产业进入飞速发展期。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冷静的思考不可缺少,当前,新能源领域的相关政策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地方政府在一些“招商引资”项目上出现引进过急、门槛过低的现象,导致一些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凸显。

有业内人士对电池中国网表示了自己的担忧,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用土地入股企业,企业得到土地后向银行抵押,换取运作资金。企业一股脑在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等领域上工程,重复建设项目增多,盲目扩充产能,造成了相关产能严重过剩。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日渐提升,产品制造技术迅速迭代发展,“富余产能”将被迫淘汰,导致一些资源的浪费。未来“产业园危机”可能会像“地产危机”一样可怕,为地方经济发展埋下了不稳定的隐患,贻误地方经济发展良机。

政策如何因势利导,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发展生态呢?电池中国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优化顶层设计 转变发展观念 推进能源转型工作开展

涉及新能源概念的相关产业,绝大多数是资金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产业,相配套的市场土壤非常重要。政府除了做“资源”支持外,更要做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做好相关配套环节,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还在走以前产业发展的老路,通过单一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并不适应新能源产业。产业配套的脱节,导致新能源相关产业“独木难支”,新能源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目前来看,一些地方政府的发展观念还有待转换。新能源发展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新能源基础设施配套、产品推广等方面都需要政府出面,政府在资金、人才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压力。

国内各省份在新能源领域的相关产业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集中体现在能源变换过程之中发展的不平衡。不同省份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装备制造基础以及节能减排压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是造成新能源相关产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总的来看,虽然“三北”地区新能源开发程度较高,但弃用率也很高,资源的消纳率较低。我国东南部则表现为新能源相关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对传统能源依赖程度较高。

近年来,山东省和江苏省新能源相关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一方面表现在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可再生资源消纳能力方面遥遥领先;另一方面,两省在政策上向新能源领域倾斜,政策引导较为开明灵活,注重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集群优势。

提高门槛至关重要 招商引资也要有针对性

目前,多数地方政府的“招商”行为,大多数是从盘活地方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考虑的。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表现过于急切,甚至出现了同省份几个城市“疯抢”投资企业的状况,“招商引资”环节缺乏针对性。

这种状况下,大量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浑水摸鱼。他们往往可以拿到与之“身份”不相匹配的资源,造成了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较低的准入“门槛”,导致行业“散小弱”的现象出现。

少数地方政府无序的“招商”行为,造成了整个行业生态的恶化。以动力电池产业为例,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彦龙对电池中国网表示,预计2017年国内动力电池整体产能将达228GWh,而2017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总配套量却只有37GWh,产能过剩严重。业内人士认为,一些地方政府盲目的“招商活动”,对动力电池业的产能过剩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地方政府的鼓励,大大降低了动力电池企业的投资扩产成本,从而使大量的“富余产能”出现,对于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电池中国网认为,提高行业整体的准入“门槛”,可以堵住一些漏洞,从而避免一些企业在“招商环节”浑水摸鱼的行为,为国家“扶优扶强”活动的开展提供更为可靠的保障。同时也需要不同省份、不同城市根据自身的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程度、装备制造基础以及节能减排压力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招商”行为,形成全面协调、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新局面。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