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煤改气说:这锅我不背!

时间:2016-12-20 10:45:00  来源:能谱网

煤改气说:这锅我不背!

煤改气是否会导致氮氧化物的升高,这主要取决于改气之前煤炭的燃烧方式和煤炭品质、改气之后采取的燃烧技术等因素。如果采用了低氮燃烧技术,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就会降低。小能人今天不特意为煤改气正名,不过在此提出几个小问,借由这几个小问题,希望能起到管中窥豹之用。

问题一:煤改气是否会导致氮氧化物浓度升高?

进入冬季,雾霾污染不仅频发,而且更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事实上,很多地区为了防治雾霾污染,在调整能源结构中纷纷推行煤改气。但是,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天然气并不能算是清洁能源,因为它本身也是化石能源,也有清洁燃烧问题,主要是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有专家甚至认为,热电厂煤改气后,氮氧化物排放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这样反而会恶化雾霾污染的状况。

我国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颗粒物、重金属和氮氧化物。实行煤改气后,天然气充分燃烧后基本实现有害物质零排放、零污染,也降低了二氧化硫、颗粒物、重金属排放,对改善区域环境有明显的效果。同时,燃气加热炉的热效率差不多能达到燃煤加热炉热效率的10倍,使用燃气加热炉不仅节省燃料和原材料,同时也提高了成品率。

煤改气是否会导致氮氧化物的升高,这主要取决于改气之前煤炭的燃烧方式和煤炭品质、改气之后采取的燃烧技术等因素。如果采用了低氮燃烧技术,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就会降低。事实上,无论是燃煤、燃气还是燃油,都会排放氮氧化物。把环境质量恶化和煤改气直接联系起来,这是不科学的。

之前,我国二氧化硫的环境浓度普遍要高于氮氧化物。随着脱硫力度的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国二氧化硫的浓度显著下降。脱硝比脱硫的起步晚,氮氧化物环境浓度变化平稳,浓度下降并不像二氧化硫那么显著。当然,氮氧化物会构成污染,也会造成大气氧化性增强,也是二次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但污染成因很复杂,不能简单因为氮氧化物环境浓度没有明显下降,颗粒物污染依然严重,就说是煤改气造成的。作为大气中臭氧的重要前体物,氮氧化物浓度的增加会造成一定的二次污染,但这些是可以控制的。氮氧化物一直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一类污染物。

问题二:改善大气污染状况的关键是什么?

煤的燃烧和工业排放是很多地方主要的大气污染源,燃煤污染治理一直是我国污染防治的重要方向。但是限煤的关键问题是限什么煤、在哪里限、怎么限。比如,燃烧效率高、治污水平先进的行业,可以根据设计指标要求适当采用煤质相对较差的煤炭。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工艺水平等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限煤的负荷比例,使其能在最佳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运行。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但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很低,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靠煤、石油等传统能源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国家减排履约的要求。发展清洁能源是保障能源供给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改善能源结构是能源清洁化的长期战略和根本出路。

但是,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可以预见的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变。从污染治理和能源安全等角度来看,煤炭清洁化利用是非常重要的。我国传统化石能源远未优质化,在开采、转化、终端消费等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清洁化空间。因此,大力推进煤炭的清洁化在一定程度上更具现实性和紧迫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优化燃煤结构是实现能源清洁化的重要方向。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发1度电约需要320克标准煤,而国际先进水平需298克标准煤;我国炼1吨钢需要消耗约675克标准煤,而国际先进水平仅需要610克标准煤。我国每消耗1吨标准煤的能源,仅创造1.4万元人民币的GDP,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美国的水平是3.1万元人民币的GDP,日本的水平是5万元人民币的GDP)。

不合理的燃煤结构才是造成燃煤污染的重要原因。我国的燃煤消耗中,发电燃煤仅占50%,远低于发达国家发电行业煤炭消耗量占煤炭总消耗量的比例(美国是94%、欧盟是81%)。其他工业燃煤占45%,而民用燃煤占5%。这些非电力行业燃煤用户在我国量大面广,很难集中治理。尤其是民用燃煤设施数量极其庞大,并且这些燃煤设施很难有能够稳定、连续运行的除污设施,这导致因燃煤造成的污染十分严重。因此,燃煤虽然会造成污染,但是燃煤结构的不合理才是燃煤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