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环保:雾霾与供暖,关系很复杂

时间:2016-11-24 17:47:00  来源:能谱网

环保:雾霾与供暖,关系很复杂

大家对雾霾这个词语肯定是不陌生的,也多多少少指导雾霾和冬天北方供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年国庆一过,全国打起雾霾大战。小能人看着新闻,就四个字能形容小能人的心情:胆战心惊!


首先,科普一下到底什么事雾霾,科学上的解释是一种“气溶胶(碳氢化合物、VOC、盐类、尘埃、前体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悬浮在近地表面1000—3000m形成的大气混沌现象”。一般的认识是,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排放等,构成雾霾形成的前提条件。如燕山山脉以南及山凹盆地等,在“逆温”或“逆温层”气候条件下,会出现雾霾多发天气。


那么,雾霾是怎么形成的呢?由于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排放等的变化,同一天不同时段或不同污染过程,源解析结果会有很大差别;即使是同一时段同一区域,不同研究团队因采样点、采样数量、评价方法的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结果。大体上,燃煤、机动车排放、工业排放、扬尘和周边输送等是城市雾霾或PM2.5的污染源;“秸秆焚烧”会成为一些区域性的雾霾污染源。雾霾在供暖期要明显重于非供暖期。研究表明,PM2.5中约30%的颗粒物来自燃煤、机动车、扬尘等的直接排放(一次颗粒物),70%的是转化而来的颗粒物(二次颗粒物)。


这里不得不提及燃煤排放,毕竟这是我国供暖期雾霾的主要污染源。据统计,2014年,除北京和天津市外,华北地区消耗的能源90%是煤炭;每年平均燃煤4亿吨,约占全国的1/10、全世界的1/20。华北地区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却使用了世界5%的煤炭;即单位面积上的煤炭使用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0倍。此外,京津冀也是钢铁、水泥、发电、化工等排放大户集中之地,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一旦遇到不利的天气条件,难免出现污染严重的雾霾天气。治理雾霾,本质上是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因此,应将解决散烧煤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也是我国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主要一次能源;固然城市“煤改气”工程收效明显,但我国天然气并不丰富,煤层气、页岩气等开发利用也有待时日,将供暖能源寄托在进口上存在安全隐患。


此外,拓展供暖热源非常必要。电、燃气、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采暖方式,可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可以推广油、电、气等优质能源供暖,也应当大力推进工业余热利用。据估计,我国北方供暖期工业余热量约1亿吨标准煤;只要用上其中的70%就可以为城镇集中供热提供基础负荷。垃圾焚烧、垃圾填埋气体以及地热等,也可以开发用于供暖热源;应将小区、学校等单位分散供暖的管道连通起来,减少或淘汰分散供暖的小锅炉。不同的供暖热源,居民的供暖支出不同。按运行成本分析,燃油供暖成本是用煤的5倍,燃气是用煤的2.5倍,电是用煤的1.8倍。因此,在不增加污染物排放情况下使居民更好地享受供暖服务,成为努力的方向。鼓励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通过政府和民间资金合作等,对保温性差的老旧高能耗建筑住户给予适当补助,并作为节能改造的优先对象,仍需持续推进。


当然,说起雾霾,怎么能忽略汽车尾气污染呢。汽车尾气是一些城市在供暖期的主要污染源。有关研究表明,对于一个污染过程,在污染物浓度快速升高阶段,燃煤排放的贡献要大一些;在静稳气候条件下的污染物浓度积累阶段,机动车排放的贡献更为突出。


还要注意空间传播。区域传输会对一个地区的雾霾产生影响;但影响多大,存在认识差异。北京的源解析发现,外围输送的影响可达30%;但如果将今年11月的雾霾解释为外来影响的结果,理由不够充分。如果污染物从东北吹来,风速不应低于城铁(大约5级风);但5级风北京基本不会出现雾霾。类似的情形2015年12月25日北京出现过:下午PM2.5浓度仅约100微克/立方米,傍晚时突然升高到300—400微克/立方米,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常识告诉我们,“天变一瞬间”,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出现较大的污染物浓度变化是难以想象的。雾对人无害不需要治理,以目前的技术能力,人无法改变气象条件;否则,台风、暴雨、暴雪等灾害就可以避免了。


诊断病根,精准施策,以最小的投入解决供暖期雾霾污染严重问题,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城乡居民对宜居环境的新期盼。霾是人为排放的污染物在一定的大气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并积累的结果,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才是雾霾污染防治的关键。但应避免治理一种污染产生了新的污染。传统上,大气污染治理将排入大气的污染物脱除了,如我国电厂污染治理实施了脱硫工程、脱销工程,却产生了大量固体污染物。有研究甚至认为,现行烟气湿法脱硫技术是“霾”的生成器;这也成为燃煤烟气越治理雾霾天气反而越严重的原因。因此,需要实现治污设施一体化,以协同处理污染物,不仅减少多次投入,还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源,收一举多得之效。


只有“人努力”,有针对性地管控污染物排放总量,才能从源头上扭转供暖期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才能使雾霾污染不再加重,也才能有蓝天常在、绿水长流。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