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电企煤企相爱相杀

时间:2016-11-22 17:48:00  来源:能谱网

电企煤企相爱相杀

开题前,小能人想问大家一个有奖竞答:世界上最善变的是什么?女人?错啦!小能人不是问物种,是问事物。最善变的当然是——市场!怎么说?和小能人一起来看看最近颇不平静的煤炭市场您就晓得咯。

煤和电在我国是一对矛盾体,一直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2012年之前的近十年间,煤炭处于强势地位,火电企业经营困难。2012年之后形势反转,煤炭价格一落千丈,火电盈利大幅增加,发电企业算是过了几年好日子。如今,形势再次急转直下,煤炭价格连续18周上涨,火电企业又开始捶胸顿足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轮煤电形势的快速转换,完全不是市场行为,而是政策调整所致,若以市场手段来调节,万不会出现这种局面。

2012年之后,疯狂了近10年的煤炭市场开始掉头向下,秦皇岛动力煤价格指数从接近900元/吨的高位,断崖式下跌至2015年底的360元/吨,煤炭企业哀鸿一片,倒闭停产大潮来临,银行抽贷、资金外逃,一时间,资本市场“谈煤色变”。

这样的形势如果能够持续一段时间,市场的力量一定会把剩余落地的产能清除出局,然后迎来行业的好转,先进产能再次迎来春天,煤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还会持续很久一段时间。只可惜,在市场真正要迎来裂变的时候,政府的有形之手伸了出来,把一些面临被淘汰的落后产能硬生生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我们来看看相关部门救市的路线图:起初,煤炭价格下跌,发改委撮合煤炭企业和电力企业谈价格,目的是让煤价企稳,被压制多年的电力企业根本不予理会。在发改委组织了数十次以企稳价格为主题的会议之后,仍收效甚微,于是只好作罢。

第二招便是去产能。毫无疑问,煤炭行业是中国50多个产业门类中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每年39亿吨的煤炭消耗量,产能竟然高达57亿吨,去产能是当务之急!如果政府对煤炭市场不实施干预,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剩余产能一定会在2-3年之内全部出清。而相关部门出手之后,以省为单位分摊减产任务,最终导致2016年前7个月,仅去掉全年任务的38%。显然,这一招也不灵。

于是,相关部门亮出了最后一个杀手锏——276天工作制!不管过剩产能、先进产能,所有企业全年生产时间不能超过276天。这一招果然立竿见影,煤炭产量大幅下降,库存迅速减少,煤炭价格直线回升,完成了一个大写的V型。

市场的迅速回暖,连煤炭从业者都觉得非常意外,没想到由寒冬到春天转换得这么容易,但明眼人实际上很清楚,这一人为减产的政策对于煤炭行业而言无异于饮鸩止渴:因为本该淘汰的产能并没有被移除,就像肿瘤之于病人,你并没有把肿瘤摘除,而是保守治疗,打了点营养素,暂时保住了性命,但一旦扩散,终将依然难以挽回。

煤价在减产的背景下迅速上涨,发电企业开始感受到了寒冬:成本上升、库存减少,买煤变得越来越困难,电企生怕买不到煤而断供,不得不出更高的价格,这又重复了上一轮的恶性循环。这时候,发改委又坐不住了,再次释放产能的同时,重新撮合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进行价格谈判,只是这一次双方换了个位子。发改委苦口婆心,最终双方达成原则上的平衡。毫无疑问,这种平衡非常的脆弱,市场行情一旦有较大波动,其中的一方一定会撕毁协议,这在上一轮的煤电的博弈中曾不止一次地上演过。

从整个行情的演变来看,我们不禁得到一个结论,政府部门面对行业矛盾,不是不作为,而是好心办了坏事。

煤炭寒冬的到来,很多企业面临破产,人员安置问题自然成了最棘手的难题,企业以稳定为由施压相关部门,这就上升到了任何人不敢触碰的高压线领域。这时最省时省力的办法当然是救市,向行业输血,让很多奄奄一息的企业重新获得喘息,即便它依然是个病体。

事实上,在一个行业面临洗牌的时候,有形之手应该做的不是伸手施救,而是在再就业、社会救济和公共服务方面做更大的努力。

综上所述,小能人就一句话:煤企、电企真的是相爱相杀啊。作为能源企业归结到底还是躲不过政策的逗弄。看好市场,不如看好政策,毕竟市场有时候是跟着政策走的,尤其是我们煤电企业,您说是不?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