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拓展土壤修复投资空间 谨防“钱”途迷茫

时间:2016-07-27 09:29:00  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

拓展土壤修复投资空间 谨防“钱”途迷茫

――土壤治理市场并未成熟

据民生证券公布的行业研究报告,土壤修复市场约有6万亿元的蓝海有待开发,估计待修复污染场地超过50万块,其中有待修复的土壤污染面积为3.83亿亩。保守测算,耕地土壤污染、矿区土壤污染、城市土壤污染投资需求分别为3万亿、2万亿、1万亿元。

以城市土壤污染为例,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存在大量高风险污染场地,1000多个农药生产基地,80余处总量600万吨的金属渣堆放区域(无防雨、防渗措施),化工企业遗留场地难以计数。城市中此类“棕色地块”至少有30万块,污染深度可达10米以上,污染强度超出可接受污染强度标准的100倍以上。

然而,专家指出,受制于回报模式、资产属性两大基本要素,土壤治理领域形成巨大市场的条件尚不成熟,相关市场前景需谨慎看待。

环境领域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认为,公共服务的商业回报模式有“受益者付费”“污染者付费”两种。土壤污染涉及方方面面问题,无论受益者付费或污染者付费,目前都缺乏具体支付主体。政府财力有限,土壤治理难以建立有效的回报模式,打开市场困难不小。

“此外,土壤治理不具备资产属性,信贷系统支持弱,融资困难。”薛涛说,治理河流、土壤的工程投入,很难作为固定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如果资本市场不认可,则难以通过常规金融系统进行债务融资,无法获得大量资本加入;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则很难形成较大市场。

―― “钱”途迷茫 修复项目难落地

我国土壤修复“前景虽好”却“钱”途迷茫。多数涉足土壤修复企业正在试点、布局,但签约项目额却显沉寂。受访人士担忧,在土壤修复领域政策、法律、商业模式仍缺位的状态下,以政策驱动的市场仍难以甩掉“混乱”和“不成熟”的标签。

一是土壤修复市场项目欠公开、欠透明。中国环境修复研究院院长高胜达指出,几家大公司占领了80%以上市场份额,包括建工修复、高能环境、永清环保等。2014年,全国约500家企业涉足土壤修复,到2015年增至900家以上,或成立合资公司,或以并购方式进入土壤修复市场。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工修复”)是较早进入土壤修复领域的企业,在土壤修复市场签约额占有率较高。然而,2015年上半年,“建工修复”的土壤修复合同额为约1.5亿元,营收仍难以匹敌同期在水处理、大气治理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公关负责人称,现阶段土壤修复市场项目欠公开、欠透明,即便作为该领域的大公司,至今仍无法准确判断全国土壤修复市场份额具体有多少,自身占了多少市场份额。

二是耕地修复持续被冷落。政府较少投入利用价值不高的土地,土壤修复市场聚拢在有商业价值的地块。修复技术正逐渐发展,但耕地修复市场增长却不大。即便是坐落在农田重金属污染重地湖南、承接多个农田修复的永清环保,在耕地修复的盈利仍是寥寥。永清环保土壤修复板块的收益基本在尾矿治理和城市“棕色地块”修复,近年发展势头不错;耕地领域的修复项目还是在试点阶段,在营收中所占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三是土壤治理技术在市场化基础上有欠缺,产业主体不规范。薛涛指出,目前土壤治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搬土,将污染地块的土壤转移填埋或焚烧处理;另一类是治土或养土,通过化学药剂或者植物治理等方式对土壤进行治理。前者见效快、费用相对后者较低,后者费用高、见效慢。

据介绍,除“搬土法”外的其他模式价格都高,很少有公司对技术绝对自信。只有少量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国家经费的支持下开展了少许项目。

此外,产业主体上,土壤治理市场尚不规范。薛涛说,一些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润也并非来自土壤治理。许多企业跑马圈地,与政府草签协议的很多,但正式签协议的却很少。

四是保护土壤价值胜过修复土壤。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土壤污染管理专题政策研究项目组中方组长、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树义说,我国土壤约80%以上是清洁土壤,如何保护清洁土壤不受污染、不受破坏、品质不下降,是解决土壤问题的基本需求。保护土壤和修复已受污染土壤的财力分布是1∶100,源头保护事关重要。

――疏通几大领域投资空间

土壤治理的未来发展须特别关注污染者付费系统方面,并打通受益者付费环节。专家建议,可充分关注几大领域的投资空间。

其一,土壤监测市场,主要是政府购买服务。“土十条”提出,启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继续组织实施污染土壤治理与治理试点项目,建立规范的污染场地联合监管机制。土壤污染防治领域PPP市场最大的空间在于政府购买“监测服务”摸清家底,完善土壤信息系统、建立大数据平台。

高胜达说,要防控土壤污染首先要布设足够的土壤检测点位,才能准确了解工业园区的土壤污染情况,及时发现污染偷排入地下等问题。监测点位布设需要深入地下,存在技术难度,且工作量大,需要社会力量加入。

其二,通过明确土壤标准,倒逼城市灰地的治理。薛涛指出,这部分市场需要面对的现实是,我国土地开发一、二级市场价值流程断裂,一级开发是土地拆迁平整,二级开发是通过土地招拍挂获取土地。目前,对一级市场公司的收益比例有明确限制,企业很难在土壤治理过程中获得收益,实现改变需要制度突破。

其三,有机农业领域企业自发进行土壤治理。薛涛说,新农业领域很多公司正在尝试自发改善土质,通过产品销售回收土壤治理成本。这种经营性开发替代环保支出的模式,是环境治理中最为鼓励的模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建议政府进行鼓励,如完善认证标识系统、强化信息公开。

其四,强化工业追责,倒逼企业为土壤污染埋单。我国许多历史遗留的土壤污染问题,之所以难治理,是因为常常没人埋单。王树义认为,应建立清晰责任机制,明确治理修复的责任主体,建立专门资金基金,用于保障治理和修复的资金来源。在加强和完善土壤污染管理方面,还应建立完善土壤管理激励机制和系列措施。

王树义建议,鼓励和支持建立“土壤银行”,旨在将土壤价值纳入到自然资源核算体系当中,设立土壤保护基金,以资金补助方式来刺激有机农业的发展。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