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能源互联网催生新业态 相关产业链公司将受益

时间:2015-07-08 14:23: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能源互联网催生新业态 相关产业链公司将受益

据悉,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由国家能源局科技装备司牵头,按照国家能源局的时间安排,年内有望出台。目前正在开展前期调研,以确定行动计划的基本框架,包括行动目标、内容以及时间表等。在能源互联网化的趋势下,能源生产、消费秩序将得到重构,同时将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能源互联网是综合运用先进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将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和各种类型负载构成的新型电力网络、石油网络、天然气网络等能源节点互联起来,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的能量对等交换与共享网络。

7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提出了11个具体行动,其中包括“互联网+”智慧能源,并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智能化,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发展基于电网的通信设施和新型业务。这将推进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革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减排。

此外,7月6日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智能电网发展的指导意见,亦可视为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的配套政策。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安全可靠、开放兼容、双向互动、高效经济、清洁环保的智能电网体系,满足电源开发和用户需求,全面支撑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电网装备体系。智能电网要实现清洁能源的充分消纳;提升输配电网络的柔性控制能力;满足并引导用户多元化负荷需求。

机构认为,目前我国用户端电力销售的金额大约为2.5 万亿元,加上建设投资,估计能源互联网将达到5万亿规模。从顶层设计来讲,能源互联网包括互联网售电,可再生能源的交易,各种分布式的能量管理系统等各个方面。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需要能源行业、通信行业、互联网行业、法律、金融、资本等等各个方面的领域融合。微网建设、分布式新能源、特高压储能、源路由器以及充电桩、大数据分析,配电自动化传感器、售电平台、电力服务商是未来能源互联网领域的投资主线。

从产业链环节来看,三类上市公司有望受益于能源互联网的建设,第一类是基础设施类,包括微网建设,分布式新能源,特高压储能,能源路由器以及充电桩;第二类是电子信息类,包括大数据分析,配电自动化传感器;第三类是能源服务类,主要是包括售电平台和电力服务商。

新疆油气勘采改革步伐加快

民营油服企业分享政策红利

国土资源部7日发布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查区块招标公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开展油气勘查开采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土部决定对新疆石油天然气勘查区块在中国境内进行公开招标出让,共计6个区块,承诺勘查工作量多的企业将中标。此举标志着以新疆为试点的油气资源上游领域改革正式拉开序幕,有望结束油气上游领域长期以来由国有石油公司专营的局面。

按照国土部通知,投标人要求净资产不低于10亿元,且为内资企业,中标企业在转入油气开采阶段时应在新疆注册公司。本招标出让勘查区块的勘查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3个月,国土部相关人士表示,如果区块勘查发现油气资源,在满足环评等系列要求后,可申请将探矿权改为采矿权,实质性进入油气资源开采领域,打破国有石油公司垄断的经营局面。

此前记者曾获悉,有关方面已打算将新疆列为中国能源综合改革的试验田,并给当地提供更多政策。未来勘探、炼油等方面都可能率先在新疆放开,把当地打造成类似“能源特区”。另外,新疆作为中石油的先行试点地区,改革步伐将加速推进,中石油集团未开发的新疆油气田股权,有望引入新疆兵团、当地国资共同开发。

新疆作为与中亚、俄罗斯接壤的区域,不论是本地资源开发,还是进口油气,都具有天然优势,也给当地上市公司带来市场扩容机遇。新疆当地企业广汇能源,已获得商务部下发的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去年进口允许量为20万吨。2015年一季报显示净资产规模逾100亿元,满足此次油气区块勘查的投标资格要求。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油气改革将从下游销售、中游管道,延伸至垄断程度最高的上游勘探领域。新疆作为油气改革的领头羊,在常规油气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开发方面,将获得更大的政策宽松度,当地油服企业可以通过混合所有制模式,全产业链参与油气开发,分享千亿级市场规模。另外,美国能源信息署此前预计称,中国的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拥有可开采页岩气资源145万亿立方米,希望页岩气开发整体向中国转移。今年9月中美首脑峰会有望谈及此事,而新疆也可能成为中美页岩气合作开发的重要试点区域。

总体来看,此次新疆6个油气区块的勘查开采改革试点,将为民营等社会资本的介入打开市场空间。拥有油气勘探经验的设备制造、运营等相关企业,将获得介入上游资源开发机遇。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