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钢管资讯 >

发达经济体央行走上“纠结”的货币政策正常化之路

时间:2021-07-22 09:43:41  来源:

发达经济体央行走上“纠结”的货币政策正常化之路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在新冠疫情期间实施了史无前例超宽松货币政策的部分发达经济体央行,已经开始考虑收紧货币政策,走上货币政策正常化的道路。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些发达经济体央行的货币政策正常化之路将是充满分歧与“纠结”的。

相比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共同选择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一致行动,在后疫情时代何时开始以及以何种力度收紧货币政策的问题上,发达经济体央行的决策者之间已经存在分歧。目前,加拿大央行以及英国央行已经宣布削减购债步伐。其中,加拿大央行继在4月成为首个缩减购债的发达经济体央行后,在7月再度宣布将购债规模从每周30亿加元缩减至每周20亿加元。此外,在7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新西兰央行在宣布将官方现金利率维持在0.25%不变的同时,表示将在7月23日前停止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LSAP)下的债券购买。甚至有观点认为新西兰央行最早将在下个月开始加息。

然而,相比之下,在发达经济体央行中最受瞩目的美联储却仍未针对缩减购债作出明确表态,缩减购债的时间表和节奏更是无处寻觅。与此同时,今年年初至今,欧洲央行以及日本央行始终坚定地捍卫着自己宽松的“鸽”派货币政策,缩减购债乃至加息的时间表更是毫无踪影。

由此可见,当前发达经济体央行的决策者对收紧货币政策的态度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展望未来,尽管已有加拿大央行以及新西兰央行明确了对缩减购债的态度,但其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前景仍将面临“纠结”与不确定性。与此同时,在这些不确定性的影响下,美联储以及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整路径也很有可能陷入“纠结”状态。

首先,疫情将给经济恢复带来负面影响,叠加持续攀升的通胀水平,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加拿大央行等部分发达经济体央行都需要平衡好促进经济复苏与控制通胀之间的关系。

当前,德尔塔变异毒株正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加速传播,成为威胁全球经济复苏的关键风险。如何在防控疫情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持续复苏成为一大难题。在去年疫情暴发之初,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多家发达经济体央行实施的超宽松货币政策确实成为把经济从疫情泥沼中拉出的关键力量。而在经济仍面临疫情风险的当下,经济的复苏可能是脆弱和不稳固的,过早撤出刺激政策不免会引发市场担忧。

此外,包括已经开始削减购债的加拿大央行在内的多家央行都表达了对通胀快速上行风险的关注。加拿大央行行长麦克勒姆日前表示,如果暂时的通胀压力持续下去,加拿大央行将应对通胀问题,使其回到目标水平。另外,同样面临通胀快速上行的还有美国、欧元区以及英国。而从美联储、欧洲央行以及英国央行目前的表态来看,更倾向于认为当前通胀水平的上升仅仅是暂时的。

不过,美联储内部对于何时开始缩减购债已经存在分歧。圣路易斯联储行长布拉德就认为,当前美国的通胀以及劳动力就业市场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一步进展”,因此多次敦促美联储开始缩减购债。不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继续在多个场合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辩护,并表示美联储正密切观察其关于通胀暂时高企的预期是否正确。而美国拜登政府也预计,物价的上涨将是暂时的,并且对可能发生的长期通胀失控保持警惕。

尽管美联储并未真正开始行动,但有关缩减购债的讨论、通胀的上行以及德尔塔变异毒株的蔓延,已足以加剧市场的担忧。是继续通过大规模的宽松货币政策支撑经济从疫情中复苏,还是准备收紧货币政策以期将通胀水平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成为发达经济体央行决策者面临的关键抉择与挑战。走上货币政策正常化之路是不可避免的,但选择在何时以及以何种速度进行,预计将令决策者继续“纠结”。

其次,全球长期保持低利率水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吹大了资产泡沫。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大量流动性涌入全球金融市场,以美股为代表的部分金融资产更是背离实体经济的复苏实际,节节攀升。与此同时,疫情防控期间的超低利率显著降低了政府的借贷成本,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经济体债务水平不断升高。美国政府债务上限即将在7月底生效。美国财长耶伦曾警告国会议员,如果不暂停或提高联邦政府的举债上限,政府可能会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而这可能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而一旦开始缩减购债,甚至进一步实施加息,部分金融资产泡沫是否就此破裂进而威胁金融系统的稳定以及已危如累卵的政府债务“高塔”是否也将就此倒塌,这些问题预计也将愈发让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决策者陷入“纠结”状态。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