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全行业热议“碳中和”路线图 用能侧加速电气化成脱碳重要途径

时间:2020-10-29 08:54:00  来源:中国能源报

全行业热议“碳中和”路线图 用能侧加速电气化成脱碳重要途径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近期首次明确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引起了国内外社会广泛关注与讨论。


清华大学等18家研究机构近日联合发布的一份题为《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下称《报告》)提出,为达成减排目标,我国应努力争取二氧化碳排放在2025年后进入峰值平台期,到2050年基本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全部温室气体减排约90%。2050年后还要进一步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以及增加碳汇和采用负排放措施,尽快实现全部温室气体净零排放,达到碳中和目标。


多位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共识:节能与提高电力在工业、建筑、交通等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有效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


工业、建筑、交通要唱重头戏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碳排放已接近100亿吨,居世界第一。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挑战空前。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在未来40年内完成从达峰到净零排放的转型,面临着巨大挑战。”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解振华坦言,一是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产品能耗物耗高,增加值率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二是煤炭消费占比较高,当前仍超过50%,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30%,能源结构优化任务艰巨;三是单位GDP能耗仍然较高,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发达国家的2—3倍,建立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任务艰巨。


研究表明,2030年达峰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主要的节能减排途径之一。相关材料显示,当前,工业、建筑、交通是主要的终端能耗部门,三者总能耗合计比重超过90%。


其中,工业能源消费占全国总终端能耗的65%,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部门;建筑能耗占总终端能耗的约20%,且随着建筑总量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耗水平正呈现增长态势;交通能源消费约占全国总终端能耗的10%,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交通能源消耗亦呈现出较快增长趋势,从而使得碳减排整体面临巨大挑战。


电气化将成主要路径


那么,未来,上述三大“能耗”部门应如何应对严峻的碳减排形势,需采取何种措施大幅降低各自能耗水平?《报告》提出,“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可发挥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工业部门应在制造业生产环节加快对化石能源直接利用的替代,建筑部门采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并拓展电力在供暖中的应用,交通部门大力发展电动汽车,限制和逐渐淘汰燃油车。


多位受访专家告诉记者,用能终端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是能源转型的大方向。


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周原冰看来,从新能源汽车到热泵采暖,电能替代在交通领域和建筑取暖中潜力巨大。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亦认为,提高用能终端的电气化水平对于实现碳中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尤其着重强化配电网的建设,满足电能替代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


《报告》认为,电力将成为工业领域主导能源品种。预计到2050年,在当前政策情景下,工业电气化率将达到31%,而在温升控制在1.5℃以内目标情形下,更将达到69.5%。这意味着,顺应碳减排大势,未来工业电气化进程要明显加快。


对建筑领域而言,低碳化转型要求一方面要“再全面电气化”,一方面要“柔性用电”,通过发展分布式、智能化可再生能源网络,实现热、电、气协同。


《报告》指出,通过推动合理规划和控制建筑总规模、强化建筑物节能标准、改进北方建筑供暖方式、现有建筑节能改造等措施,在温升2℃目标情景下,到2050年建筑总能耗可下降至7.13亿吨标煤,电气化率可由目前的28%提升到60%以上。


电动化和氢燃料是公认的交通部门通往碳中和之路的有效途径。“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提高运输效率之外,新能源汽车对交通行业的减排贡献巨大,在低碳转型中要加大新能源车辆推广力度。”清华大学副教授欧训民特别强调。


《报告》显示,在温升2℃目标情景下,交通部门电气化率可由2015年的3.5%提升到2050年的25%,二氧化碳排放可在2030年前后达峰,2050年可比峰值年份下降50%以上。


需以市场化推动脱碳“百花齐放”


如前述,终端部门节能提效,重点在工业。“工业部门最难减排的是钢铁、水泥、石化、化工行业,这些部门要脱碳必须经历革命性的过程。”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特别强调。


比如,无论是电力,还是氢,或者大数据技术,其在工业部门的脱碳进程中要发挥作用还存在经济性掣肘,尚待技术突破与革新,也离不开体制投机的保障。交通部门亦如此


投资巨大,技术革新非一蹴而就。何建坤表示,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需要制定完善投融资机制和资金保障措施。


“工业、建筑、交通领域的脱碳技术真正落地,离不开关键要素——市场化。”中国通用机械工程有限公司原副总经理、高级专务经理牟国超亦指出,政府政策和资金投入就像“种子”和“推手”,没有市场化,很难持续发展,壮大更是无从谈起。“以工业节能为例,政府要把规则制定好,同时做好监管,并引入权威第三方做好市场化的节能评估服务保障。如此一来,社会资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将有望大幅提升,最终以‘百花齐放’之势深度推动脱碳进程。”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