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区块链技术将会如何改造整个电力系统?

时间:2020-06-28 09:23:00  来源:北极星输配电网

区块链技术将会如何改造整个电力系统?

6月24日,国家电网公司区块链技术实验室(以下简称“国网区块链技术实验室”)经公司批准,在国网电商公司正式揭牌成立,并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担任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作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区块链产业创新发展和新基建战略的又一重大标志性行动,该实验室的成立将推动区块链建设成果全面赋能国家电网公司数字新基建,助力国网公司战略目标落地。


据了解,自2019年10月份以来,国网科技部多次组织区块链专题研讨会,将区块链纳入能源互联网技术框架,启动区块链与电网融合重点攻关专项任务,明确提出了建设公司级区块链技术实验室的目标,并从研究方向、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对实验室的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布局,为国网区块链技术实验室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前期基础。


区块链是什么?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它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一个多中心的分布式共享账本。


2019年8月份,国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所属国网区块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同时发布了电子合同、电力结算、供应链金融、电费金融、大数据征信等五大区块链金融核心产品和智能风控、智能投顾等“人工智能+金融科技”产品应用。


对此,国家电网公司官方表态,(区块链)技术形态与国家电网公司的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高度契合,能够推动上下游产业互信,实现数据高效共享,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有效解决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数据融通、网络安全、多主体协同等问题。或将依托国家电网公司资源和产业链优势,推进可信区块链技术研究成果在新能源云、电力交易、大数据征信等领域深度应用。


在宁夏,国家电网公司能源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国网链”在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实现电力数据上链,宁夏电力公司也成为国网系统内接入“国网链”并实现业务数据上链和赋能核心生产业务应用的第一家省公司。


区块链可确保新能源网络中发电厂发电数据、新能源预测数据等上链存证数据的真实可信、可追溯,这为国网宁夏电力实现电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尤其是提升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提供了真实有效的依据。


在青海,国网青海电力积极探索“区块链+”在绿电溯源、光伏扶贫、智慧财务、调度控制等领域的应用,不仅为电网企业对内提质增效、对外融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也开创了良好的网络安全信任环境,“区块链+”正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等方面释放潜力。


针对光伏扶贫运行管理的痛点,国网青海电力利用区块链技术全程记录、不可篡改、可追溯、防伪造等特性,试点开展“区块链+光伏扶贫”应用开发。


其实,国家电网公司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布局,可以追溯到更久之前。


据公开资料了解到,国家电网打造了基于区块链的电子合同、电力结算、供应链金融、电费金融、大数据征信等金融科技全产业链产品,适应担保、融资、交易等多类型应用场景,形成了“1+5+N”区块链金融风控架构体系,通过建立区块链治理新机制,推动风控技术升级,增强金融行业风险管控能力。


在此基础上,国家电网公司还基于区块链技术自主打造的电e贷、电e票等金融服务产品,为电费金融类应用提供票据保存、链上审核、票据溯源、流转管理等功能,实现了票据全程可查、可验、可信、可追溯。


当然,区块链技术在电网领域的应用远不止国家电网一家在考虑,南方电网公司也在很久以前就布局了区块链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比如可再生能源领域。为化解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执行中大规模配额发放、分布式配额交易、配额完成情况有效监审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南方电网公司依托国家能源局首批“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支持能源消费革命的城市-园区双级“互联网+”智慧能源示范项目》,将绿色证书交易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在珠海开展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绿证交易平台试点示范。


区块链的应用可以推动能源互联网产业升级,而能源互联网则可以为区块链提供市场,实现其技术价值。目前,虽然区块链技术已逐渐植根于能源行业,发挥区块链在促进数据共享、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建设可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区块链技术便能实现更为广泛的应用,但区块链技术的融入应用仍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此次,国家电网公司成立的这一区块链技术实验室或许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快速融入。尤其是在我国能源转型这一时期,能源互联网这一概念的提出整不断加速着源、网、荷、储等多个环节深度融合。以“去中心化”和信任机制为主要特征的区块链技术恰好能解决未来能源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