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需求侧响应可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影响供给侧和售电侧

时间:2019-08-14 11:36:00  来源:中国能源网

需求侧响应可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影响供给侧和售电侧

需求侧响应资源比供应侧的资源廉价,因此需求侧响应资源开发越多,将来整体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就越好,不仅电力成本会降低,还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


近日,家住江西鹰潭市的孙女士在电费账单中发现了一笔5.66元的补贴。原来,这是她成为 “省电状元”得到的一笔需求响应补贴。据了解,为应对高温高负荷考验,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向10万居民用户发出邀约,开展电力需求响应试点,补贴标准为0.8元每度电。响应期间,居民可自愿通过短时关闭空调、电热水器、洗衣机、电热水壶等用电设备减少用电负荷。


据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介绍,响应用户中单户平均减少用电负荷0.63千瓦,负荷下降52.09%。若以江西全省1800万居民客户计算,若有10%的居民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削减负荷可达200万千瓦,相当于少建一座大型火电厂。


除江西外,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等地也出台了需求侧响应的相关政策。其中,浙江省对削峰实时需求响应的补贴单价更是高达4.0元/千瓦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迎峰度夏期间,需求侧响应作为一种灵活资源,有利于缓解尖峰电力紧张,优化电力资源配置,同时也将影响电力供给侧发展方式、拓宽售电业务。


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需求侧响应只是一种临时性的不可持续措施。“例如浙江此次补贴单价为4元/千瓦时,听起来诱人,但没有太大的经济效益。参照过去五年的情况,需求侧响应在电网所需的时段都非常短,且基本上在某一区域内才需要。”


对此,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认为,讨论需求侧响应资源不能只基于眼前,将来的电力供需情况很可能发生变化。目前。我国的电量总体供大于求,但电力供应在尖峰时刻依然紧张。


相关预测显示,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各电网缺口较大:预计华北电网总体平衡缺口最大将达1050万千瓦,京津唐、河北电网、蒙西电网最大平衡缺口分别可达50万千瓦、700万千瓦、50—100万千瓦。


曾鸣表示,根据大多数国家的经验,在迎峰度夏电网压力较大的情况下,用需求侧响应的资源缓解尖峰负荷非常有效。“通过补贴,调动需求侧参与调峰调频,实际上是投入产出最好的办法。”曾鸣分析,如果不通过需求侧响应的手段,就要由发电侧出力,然后配之输配电线路和变电站容量。“即使像浙江提出的4元/千瓦时高价补贴,与发电侧和电网侧的造价相比仍要低得多。所以,需求侧响应也是最有利于优化配置资源的手段之一。”


“需求侧响应资源要比供应侧的资源廉价,因此需求侧响应资源开发越多,将来整体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就越好,不仅降低电力成本,还可提高供电可靠性。”业内专家告诉记者。


或影响供给侧和售电侧


记者了解到,需求侧响应不仅能调节需求侧,起到削峰填谷作用,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供给侧。


曾鸣告诉记者,随着需求侧资源在缓解尖峰负荷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供应侧调峰调频的某些容量资源必然会受一定影响,也会重新优化配置。同时,随着电力市场化建设进一步完善,需求侧资源将逐步进入市场,和其他供应侧资源参与市场竞争。“进入市场后,需求侧的补贴或许会减少。”


多位业内专家表示,需求侧响应从试点变为常态的过程中,将对售电侧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售电业务的扩展,具体表现为: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基于挖掘用户需求侧响应资源的用电服务,不仅把电卖给用户,还得告诉用户这度电怎么用、什么时候用最合适。让用户减少用电开支,并且让需求侧资源充分发挥出来,这是未来售电业务服务的重要内容。


“长期而言,需求侧响应该是系统的需要,节约社会资源,也是售电公司可能的一个盈利增长点和服务点。”九州能源公司董事长张传名指出。他表示,如果配套政策逐步完善,增强系统的可调节能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用户进行组合管理和响应,并且建设系统需求响应能力,都可能是售电公司未来的市场机会。


张传名还表示,目前售电公司与用户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商业合作,而非技术合作。在有政策空间的条件下,售电公司与用户的合作会逐步转变。“比如从技术上做一些数据的及时采集,负荷运行方式的优化决策,甚至一些具体的调配来满足电网的负荷调控目标。”


但同时,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需求侧响应对售电侧的影响短期内可能并不明显,这个转变过程可能在整个电网的负荷率提升之后才会发生。“电网的负荷率提升,意味着不用再建太多电厂,电网设施利用率提升了,最后也会体现在综合电价等方面。”张传名说。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