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新能源补贴退坡幅度仍存争议 非补贴政策“工具包”正在研究中

时间:2017-12-14 14:22:0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新能源补贴退坡幅度仍存争议 非补贴政策“工具包”正在研究中

2017年临近尾声,新能源汽车政策的走向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无论是经销商还是消费者都普遍认为明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大幅减少,这或许将对新能源汽车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有关部门正研究新能源积分交易定价问题,其他新能源政策也在讨论中。政府希望通过政策调整,在补贴退坡后,新能源汽车市场还能可持续发展。”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汽研)资深专家黄永和日前在公开场合透露。


补贴退坡幅度尚未明确

长期以来,补贴政策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根据《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2017~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将在2016年基础上退坡20%。


对此,日前有媒体报道称,11月15日,财政部曾召集四部委、协会专家、主要企业代表就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调整方向及方案进行小范围讨论。


根据这次小范围会议的讨论稿,2018年新能源乘用车补贴门槛将进一步提升,由2017年的100公里提升至150公里,补贴标准也将由2017年的三挡调整为5挡(按续驶里程划分)。


从坊间流传的讨论稿内容看,新能源乘用车补贴额度调整不大,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强化对先进技术和产品的补贴,新能源客车与专用车的补贴额度则有明显下调,新能源客车补贴退坡幅度将近40%。


11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也撰文称,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速度超过主管部门的预期,造成补贴金额会超出预算,因此主管部门有加大退坡比例的想法。他在文章中建议:“希望有关部门按照过去的承诺实施补贴额度的退坡!企业的产品规划是根据市场条件作出的,包括市场所需的技术水平、补贴的额度、可能的成本和售价;补贴额度不按计划进行,会打乱企业节奏,影响产品销售。”


对此,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40%的说法,目前还没有听到,但可以肯定的是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态度是逐步退出。


与此同时,坊间流传的一份“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方案”,让外界对明年的政策走向有了更多想象。


据《北京日报》报道,根据网传的补贴调整草案,明年并不是所有的车型补贴都会下降,续航里程长、电池能量密度高的车型,补贴可能还会上升。


然而,记者了解到,上述所谓标准仅是在网上流传,有关部门尚未下发正式文件,明年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具体情况尚未明确。


新能源积分定价正在研究

“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是要依靠市场,靠补贴很难支撑。”许海东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政府引导很有必要,但最终还是要靠企业培育来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近年来,政府一直希望通过政策调整来促使新能源汽车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今年9月,《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双积分政策)正式出台,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承接新能源补贴退坡后的行业促进政策。


根据规划,双积分政策将在明年4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关于新能源积分交易的定价问题已在讨论制定中。


在12月9日举办的中国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创新高峰论坛上,黄永和表示,新能源积分交易价格是决定双积分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目前,中汽中心、百人会、清华大学战略研究院、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以及ICCT(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等有关机构,都在通过计算模型对积分值进行研究,但结果不一,有几千元1分的,也有一万元1分的。


除此之外,其他应对新能源补贴退坡的相关政策也在讨论中。据黄永和透露,有关部门也在考虑在税收方面对新能源汽车给予支持,如购买新能源车可获得一定的所得税抵扣额度;对新能源车给予更高级别的路权等。


“总之,我们要研究的是,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出后,能不能以非补贴政策为主,建立一个政策的工具包,由此构建一个新能源后补贴时代的政策体系。”黄永和说。


据了解,有关新能源政策工具包的课题已经正式启动,包括税收支持政策、2020年后续补贴政策研究、交通差异化政策、充电基础设施支持政策和双积分政策、商业模式研究等方面。

黄永和透露,上述课题主要由中汽研、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车百人会三家机构来共同牵头研究,最终目标是为新能源汽车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