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统一碳市场监测等难题待破解

时间:2016-03-02 10:49:00  来源:经济导报

统一碳市场监测等难题待破解

近日,国家发改委在京召开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

据悉,我国将尽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及配套实施细则,建立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与此同时,还将在全面总结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经验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交易制度,确保2017年启动运行全国碳市场。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相比欧美国家在前期数据收集和模型计算研究上历时数年甚至是10年以上,我国碳交易试点自2011年底开始部署到2013年试点启动,准备时间短,要在2017年启动运行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仍面临诸多考验。

摸清家底不容易

碳交易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核查,这也是当前碳交易推行中公认的难点问题。

“一方面,企业对能源消耗,尤其是煤炭的消耗缺乏有效的监测计量手段。另一方面,企业的数据还可能根据需要作调整。有的调整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冬季供暖的煤场,在年底之前消耗了多少,还剩下多少可以放到下一年。在没有利益驱动的情况下都比较难搞清楚,在有碳交易的利益驱动下会怎么样,就可想而知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出担忧。

山东省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煤炭消费情况的监控确实存在困难,加上纳入碳排放权交易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企业,没有纳入的企业也消耗了大量煤炭,煤炭的库存和使用、年度间的数量划分很难得到监控。不排除非控企业与管控企业之间进行串通的可能。

缺乏可靠的数据监测手段,数据造假的可能性就很大。

“企业有合理避税的办法,也有大量账面减碳办法,需要法律扎紧围栏。”周勇说。

从目前全国已启动的7个试点来看,数据收集主要采用历史法,是以企业为监控单位,并没有分解到设备,所以存在一些不违规的账面减碳办法,比如:通过产业集群化整为零,剥离高能耗的生产环节;通过产业链长度的调整移除高能耗部分,增加半成品的调进比例,向没有纳入控排的企业“借用”煤炭,不提供全部票据,用燃煤记录“打折”等。

这样一来,企业通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的布局,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排放额。政府不可能监控、干预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有些办法本身并不违规,即使是第三方认证机构也难以核查。

据悉,虽然在全国推进的7个试点中,并没有山东的城市在列,但是,山东多地都有过关于碳交易的探索和尝试。

山东省能源环境管理中心、省能源环境交易所交易部业务总监陈再洋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技术的角度看,涉及碳交易数据的核查、监测企业设备用能等问题,要分行业和规模摸清“家底”并不容易。

行业差别要科学确定

导报记者获悉,从目前试点省为企业确定的总量控制目标看,除少数行业外,多是采用历史法,选取的数据是企业前3年的平均值,然后是用一个行业系数进行调整,再确定每年下降的比例。

业内人士分析说,由于行业协会发展不够充分,多数行业系数主要是政府来确定的,这样一来,行业协会代表企业从中发挥的作用很少,单个企业与政府沟通不够,就容易造成行业系数很难符合行业特点的问题。

据了解,相比之下,美国加州以及欧洲的碳交易市场碳排放行业差别系数的制定,都是行业协会与政府谈判的结果。“合理的产业支持系数,可以使一些产业压力降低,也可以防止碳泄漏,个别企业可以转移到别的地方进行排放。”业内人士分析说。

“如果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那会面临更多问题。按照区域分解目标显然形不成全国统一市场,只有按照行业分解才能达成,但这对落后地区的企业又会造成全面冲击。做好这种评估和系数调整也是一个艰难的任务。”针对2017年启动运行的全国碳市场将会面临的诸多挑战,周勇分析说。

配额“不患寡而患不均”

“对企业碳排放配额的分配,相当于给企业分蛋糕,如何分得合理很重要,不患寡而患不均。”周勇对导报记者说。

据业内人士透露,从国内7个试点城市看,多数试点选用基于历史排放强度或历史排放量的免费分配方法时,或多或少都出现了配额分配的公平问题。

据了解,欧洲碳市场对企业进行配额分配,不同行业减排幅度不同,这一幅度的确定是由行业协会根据自身行业特点与政府进行谈判的结果。由此,他们计算出不同的行业系数,再根据前3年企业排放的平均值确定企业的基准线,并考虑行业差别。然后,所有企业每年下降的幅度是由政府确定,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节。

美国加州碳交易市场对配额的分配采用的是标杆法,确定一个先进的标杆,企业与这个标杆相比,再根据水平差异和行业特点确定分配的配额。

对此,周勇分析说,加州的工业产品生产数量少,电力终端消费不计算排放量,其工作相比我们要简单。

虽然欧洲碳市场在启动之前已经进行了若干年的研究模拟计算,但是后来出现的欧洲碳市场碳价趋向于零,就是因为配额发得多,减排指标太宽松。“事实证明,太松或太紧都不适合市场的健康运行,而对松或紧的调节也必须走法律规定的程序,不能太随意。”周勇说。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