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能源互联网的研究重点在“能源”还是“互联网”?

时间:2016-01-14 15:41:00  来源:全民光伏

能源互联网的研究重点在“能源”还是“互联网”?

12月23日,浦江能源互联网俱乐部在圣诞档期为业界献上一台大戏,由曹寅、廖宇两大能源互联网牛人,从市场、体制、技术、创业等多个角度畅谈能源互联网的本质特性、国外发展情况、以及如何在国内更好落地,欲为行业拨云见雾,把这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摸清看透。由于现场席位有限,很多粉丝错过了这场年度舌战,在此小编为您精心整编了现场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段子,希望助你脑洞大开!

在此声明,辩论由曹寅、廖宇随机抽取标签决定正反立场展开自由辩论。我们希望通过角色设计抛开个人身份和观点,仅代表正反双方把真话说尽,让是非曲直来个辩证统一。

先来听听“能源互联网”在两位大神心中的模样!

廖 宇

德国华人新能源协会主席

能源互联网很快将被遗忘,被一系列具体的概念撑爆

廖宇预言当前炒得火热的“能源互联网”概念将撑不过半年,不是因为它要过时了,而是它将被一系列新概念撑爆,比如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或者纵向领域的机器人、海绵城市等等。5年前我们没见过微信,没人会想象今天我们可以用微信转账、发红包。那么5年后,我们是否可能插上电动车插座就可以发红包;出去度假时把家里屋顶光伏发出的电整一个能量包发给朋友。移动支付时我们并没有看见钱,而是源自人们对其的“信任”,那么未来,电是否可能成为亚货币,或者超货币?未来至少在汽车牌照紧缺的上海很有可能。上海在电动汽车、在能源互联网结合金融、IT领域的发展上空间巨大。没有跨界多元的融合,能源互联网很难真正发辉其魅力。

曹 寅

信达证券能源互联网首席研究员

三大变革促进能源行业颠覆式发展

能源行业是人类最大的行业。中国每年支付的电费就达4万亿,加上前期发电、输配电设施的投资以及整个生命周期的运维5-6万亿,中国电力行业的总规模达10万亿。另外,加上油、气、煤这些一次能源,整个能源行业可谓前景无限。然而,由于垄断的行业性质,中国目前没没有在能源行业诞生过令人印象深刻的富豪。在人们印象中能源还是一个黑、笨、脏、重的行业。

然而,近期的三大变革,可能改变这个传统的概念,让未来能突破体质束缚、实现创富。首先,生产力革命,由集中式转向分布式。第二,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三,电力体制的改革已经发布、油气体制改革正在制定,这三大变革一起将使很多不能做的事变成能做的。供需关系的革命,自1949年建国至今,只有亚洲金融危机的短短几年能源供大于求。但从2015年开始,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加上各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益下降,中国将正式进入长期能源相对过剩的阶段。比尔盖茨说,我们总是高估两年内发生的变化,而低估十年内的变化。同理,我们可能高估了近几年能源体制革命、分布式、新能源、储能以及其他先进能源技术对社会带来的变化,但却低估了这些技术潜移默化间在各领域的进展,以及能源互联网发、输、变、配、售、用、储、调度、计量成为一张生态圈互相连接起来后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创新商业模式、通过互联网实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直接沟通、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置。我相信10年后,每个人的电费一定是通过APP来取阅支付的。

曹寅预言目前华能是中国最大的独立发电企业,但10-20年后,中国最大的独立发电企业很可能是一家没有任何电厂的轻资本的虚拟电厂,他不仅提供发电的正负荷,还提供大量弹性负荷、灵活性负荷等大量需求侧相应的负弹性。再加上储能、电动汽车、以及多能互联导致能源的互联互用,未来很多不可思议的事将慢慢实现。在这过程中,钱将大量出现,由市场决定的资源配置将流向优秀企业家。而这就是信达证券作为国有企业积极推进能源互联网产业落地的初衷。

能源互联网一边落地一边升华,将成为能源领域供给侧管理重要抓手

能源互联网的概念马上会变成一朵云不再被人提起,因为他正在落地,落到智慧能源管理、智慧售电、智慧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管理、火电场智慧管理。同时他也在不断”上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供给侧管理是中国未来十年供给侧的重要改变,能源互联网是能源领域供给侧管理的重要抓手,并能以此调动全产业、全宏观经济的供给侧管理和优化,真正实现中国经济上台阶、产业大转型、全面小康的宏大目标。

最近IT领域很前沿的一个技术brokechain区块链技术,这是一个颠覆金融支付、交易和产权的重要技术,通过和分布式、电动汽车等能源技术的结合,将使能源成为货币发行的去中心化的基础。将来比特币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光伏币、风电币、电动车币。这个技术一旦落地,将成为颠覆人类3000多年历史的创新应用。由此可见,能源互联网的技术正在进行技术落地化、概念提升化,他在不久的将来将被能源货币化、能源智慧化这些具体的应用所取代,正如我们现在不再提互联网,而在谈O2O等具体应用一样。

接下来进入无比刺激、干货爆棚、脑洞大开的四大辩题:

1.能源互联网是政府主导好还是企业主导好?

2.能源互联网的研究重点在“能源”还是“互联网”?

3.电改了,毕业后去电网公司还是能源互联网创新企业有前途?

4.新能源削峰填谷是用电池储能还是多能互联?

Q:1.能源互联网是政府主导好还是企业主导好?

正方(曹寅):政府主导好

虽然我们强调能源的商品化,但能源说毕竟是一个特殊商品,具有公共服务属性,若由企业主导势必会出现各种问题。能源不仅关系到经济问题还关系到环保问题,未来能源互联网作为非常重要的战略性手段必然会是政府主导。

反方(廖宇):企业主导好

首先,我们要对能源互联网有一个清晰的定义。能源互联网并不等于能源战略、能源安全。其次,主导并不代表是主体,并不代表由自己来做。最后,也最重要的怎样做才是“好”的,是否能对所有的参与方都起到很好的促进,能让消费者得到更好的供给和供应。

那么,从能源互联网发展框架来看,能源互联网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企业的主导作用、自发创新至关重要。但并非说政府不重要,政府的监管还是最重要的,包括我们开放市场,电气开发很多方面,包括引导大家怎么来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监管是保证市场正确性的最重要方式。在这一背景之下,德国很多方面已经规定了有关能源互联网的有关秩序。

德国是怎样推进能源互联网的?首先是德国的经济和能源互补适当的项目,表面上看来是政府的主要推动和促进作用,但实际上主导的公司是诸如西门子、SAP等大企业、知名的科研单位以及大学。这此过程中,一个创新的行业要做一些示范项目,企业的作用会比政府、大学或科研单位更有优势,因为最后的成果要对应商业模式。所以大学最后都要往企业方面靠,科研单位也是如此。我们国家欠缺一些应用型的创新研究机构,而这点很关键。德国企业花费大量经费请研究人员教授等挂牌,共同承接国家项目,很多都是依赖于企业、科研单位和大学的互动。政府的作用和目的是把他们拉到一个平台上。另一方面,在德国,企业不仅主导了创新的发展,还有力地推动国家政策的引导。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汲取更多的经验做出一个创新的项目,我们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Q:2.能源互联网的研究重点在能源还是互联网?

正方(廖宇):重点在“能源”

在我五六岁时候,父母认为以后能去电厂值班室做调度是最好的职业。那时侯进机房有一套程序,计算机是比现在电动车还要高大上很多的东西,你进计算机房要沐浴、焚香、洗手、穿上白大褂、带上手套,才能进去操作键盘。

我本人做的是电气自动化,应该算科班出生。当时我从苏州电力公司到德国留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看了一篇文章,说德国搞出一个技术可以通过电力把一个调制解调器插到电线上面就可以上网,相当于我们现在做的三网合一,通过家里电视上网。所以当我去了德国南部哈根大学,面试时教授问我为什么选这所大学,我就说因为向往以上这个技术。结果教授说这东西不靠谱,是他们实验室搞出来的,商业化很难,因为整个通信网是德国电信移动的教育理论,他不可能让你干这个。

回到辨题,为什么说能源互联网的发展重点必然在“能源”?毕竟能源行业有他行业的特点和要求,无论是能源互联网、电力交易、点对点直供、还是分布式、储能,能源互联网最要解决的是怎样降低能源供应成本,同时提供更多样化的功能。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最重要的是能源行业的本身。

从国家发展来看,能源互联网最重要三大结合是:能源、交通、医疗,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能源,而能源行业是相对门槛较高的领域。我们现在谈的有功、无功,这一切都是依赖能源本身的特点,才由此产生商业模式,这些不可能被轻易移植到能源互联网中,但要懂这种模式那你必须要懂能源,这也是我们行业为什么需要很多专业人士的原因。一个高中毕业生他知道一点能源的知识,但要开发能源方面的东西必须要有十年以上在此行业从事的人员,即使是我们能源行业出来的,也很少有人能把发、输、配、送全部弄清楚。

反方(曹寅):重点在“互联网”

首先我们需对能源做个正本清源:能源是为了什么?能源的目的是为了千千万万的人类。让我们每天能吃到热的食物,冬天不至于受冻,出门不必为了几公里路耗费几个小时,也是为了让我们这个社会能正常的运行下去。所以,能源是为了“人”,而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人与人的互动!互联网代表的不仅仅是技术,互联网的核心是如何去唤起所有人去运用各种生产资料参与生产并得到合理分配的新的生产关系。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能源互联网简简单单地称之为仅仅是一种能源创新?就是因为他有“互联网”这三个字。在当前能源体制发生革命性变化、消费者和生产者关系的模糊化、以及不断市场化的背景下,如何来调动我们千千万万不懂什么是有功无功、直流交流的人们的积极性?光靠能源是不行的,必须靠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思维模式、以及互联网所代表的ICT技术使我们很多复杂的技术简便化清晰化、明了化应用。

能源互联网的重点就该是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来调动大家积极参与生产,参与交易,参与平衡供需,同时也让更多非能源企业在这个新的商业模式和生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归根结底,一是靠互联网思维模式所带动的商业模式和能源的区别,来调动大量消费者积极性。二是靠技术,互联网代表的ICT技术才是真正改变改变我们社会的,包括能源、金融、交通等等这一大革命的核心。所以,能源互联网的重点是互联网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而不在于“互联网+”后面的东西。当然能源本身的发展也很重要,但我们这里讨论的是能源互联网,而不仅仅讨论是电动汽车或者特高压等一些细致的概念,所以从能源互联网的角度来看,其重点不应该是能源,而是互联网。

Q:3.毕业去电网还是能源互联网企业有前途?

正方(廖宇):电网公司有前途

关于这个个人选择的问题,有很多人会问。电网公司稳定,待遇也不错,可大家觉得以后难讲,现在电网公司跟以前也不一样了,三集五大的任务很多,跳到外边去有没有靠谱的企业。

我们协会去年12月办了华语界第一个能源互联网论坛,目的是考察欧洲能源互联网有哪些好案例和好公司,谁是德国能源转型和新能源发展中最大赢家,谁是这个丛林里最后胜出的那个?答案,是电网公司!

电网公司好,首先因为它拥有大量的资源。以输电网公司为例,按我们的理念,如果以后是100%新能源,那全德国只会有一个虚拟电厂。虚拟电厂的调度和控制中心可能最多只需三个人,也许只需一个机器人。那为什么在这个演变过程当中,电网依然会有很好的前途?原因很简单,人的作用把经验数字化,数字化为了给机器人准确定位。所以很多电网公司尤其在德国,近三年来每年会持续招聘100多个工程师。他们不再爬电线杆,修变压器,做测试。而是研究大数据,研究怎么应对政府监管。德国监管办,专门与政府能源局或监管司打交道,我们产生数据的误点在哪里。还有就是心理学,要怎么做售电,售电公司的网站怎么做搜索按钮能赢得更多点击量。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去完成。

其次,在能源互联网的背景下,年轻人拥有很大上升空间。如果没有能源互联网,没有电改,没有新能源的大背景,传统电网公司是没有前途的。但如果这个行业往能源互联网和新能源的方向发展,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我是电力系统专业出身,但还要看法律、金融、电力交易、IT等方面的知识。现在电网公司和售电公司要做大量漂亮的插图插画来设计广告,包括城市规划专业的要在每个小区配变专变做一个美化箱,怎么样来美化这个变压器,包括我们的电线杆,以前是杆塔式或是散状的,现在挪威把电线杆设置成人的形状,一排下去不同的知识和标语来增加美感,这些都是新增的行业,所以从这点来讲,尤其是对90后,电网公司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专业。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背景,甲方公司是最有经验的。很多人常问我,廖老师,我觉得能源电网公司太保守、太沉闷,我想去有创新感、有能源互联网感的公司。我问他:你想去哪里?他说我想去远景能源。我想说的是,一个行业真的有前途能创新,那么肯定必须要出现不只远景一个做能源互联网公司。如果2013年你用谷歌搜的话,也许只会搜到远景,如果现在来搜,绝不只一家公司,还有充电、新能源、能效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等很多企业。你会发现售电公司中有很多无穷无尽有创新感的公司,这些公司是做2B、或是2C的,最后哪些公司会做成创新的公司?用马云的话说,就是做“平台”,做B2B2C的公司是最有前途的。什么样的公司会把B2B2C做好?我想说是甲方公司,他们最有经验。那需要怎样的电网公司、怎样去运营?这就是我们在座的、尤其是年轻人需要去想的。很多时候我们要突破各种保守、僵化的条条框框。我在大学毕业时从未想到我会离开电网公司,会站在这里做这样的报告并且有今天的这种知识储备,那我可以估算的是在未来的二十年在座的90后会比我走的更远,你们可以比我突破的体制更大,到那天能源互联网一定会建成。

互联网创新企业有前途不仅是因为这个技术好、资本和技术强大,是因为在这个行业里25岁的年轻人就能做CEO,30岁可以上市,35岁便可实现财务自由,能源互联网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一代人。他们能够在这个时代达到这个志向,以年轻人5-10年的发展,在资本帮助下,在有经验人的帮助下成长为新一代的CEO、CTO、CFO等。所以我们协会正致力于培养这种年轻人,我们团队的周滢垭,清华大学历史上唯一获得本科和硕士两个特等奖学金,并拿到挑战者杯创业大赛特等奖学金。我给她的希望是在她30岁时能成为互联网界最成功企业的CTO。这样的案例在能源界能诞生的话,我相信这个行业会有更有前途的发展。行业正在发生巨变,我毕业时的很多人的愿望是30岁能当个正处长。而现在我对年轻人说,你们要在售电公司,能源服务公司,新能源汽车运营公司里30岁的时候成为CTO、CEO。

反方(曹寅):能源互联网公司有前途

刚才正方讲的都是我的观点,年轻人都要去能源互联网创新企业。而且讲的都是别人家的电网,挪威电网、德国电网、但没有提到中国电网。在上海在中国我们讨论这个话题,必然要考虑国情现实,是去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还是互联网创新型企业?作为反方,我必须为创新企业说话。我先讲个故事,最近中国移动下面咪咕信息的老大跳槽了,这已经不是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化业务一把手第一次或第二次跳槽了,陆陆续续已经有好几十位移动联通电信的市场化业务的老总和高管跳槽了,因为实在是做不下去,让三大运营商去做市场化业务,根本搞不定,为什么呢?有几大因素:一、国企有非常严重的体制包袱。二、内部异见导致内耗。三、分配机制问题,在中国,作为国有企业,为国家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但要是亏了国家的钱怎么办,纪委就会找你谈话,这也是很多国有企业有想法没动力的原因。四、政策限制,最近电力体制改革里虽然允许电网公司参与售电,但过段时间就会出现针对电网参与竞争性售电各种繁琐的限制条件,比如说:人员隔离、财务隔离、信息隔离,这多隔离推出来我们发现还不如不做呢,这就是政策上非常严重的负担和壁垒。五、舆论障碍,因为大家作为国有企业,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大来看,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企图。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在电网公司里做能源互联网创新业务,就会风险特别大,动力又不足,领导不支持,团队不给力,资金不支撑,群众不理解。没准就会像三大运营商市场化业务一样,要做这个创新,还不如出来做呢。

而去能源网互联网创新企业做,关键在于能源互联网是什么。互联网强调以人为本,恰恰不是国有企业所擅长的。国有企业在资本管控、项目开发方面还行,所有的以人为导向的业务都是我们创新型互联网企业做起来的,而且未来我们的能源需求将会非常多元化,以前70%的发电都是工业使用的,而现在,中国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熄火了,今年1-11月的用电量显示,第二产业的用电是下降的,而居民用电、商业用电、服务用电正在迅速增长。要针对用电量较低、用电需求多元化的中小型企业,相当于骨头缝里取肉,让电网公司还有五大发电集团做这些精细化的业务,它们是看不上的。这就需要我们能源互联网创新型企业做这些事情,比如说全民光伏,他们做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单体项目小则10千瓦大则500千瓦,这些小业务,精细化业务,以人为导向的业务,才是能源互联网的主战场。虽然单体非常小,但它聚合起来就像互联网一样。一辆出租车的营业额很小,这么多出租车聚合起来构成了上百亿市值的滴滴和上千亿市值的优步,这才是互联网的真谛!互联网就是要以人为本,要看得起这些涓涓细流,以创新的方式将这些涓涓细流聚合起来成为大河,而这些业务必须是我们创新企业来做,也只有我们看得上这些小业务,才有非常快速的决策链,才能扁平化应对这些变化的需求。我鼓励咱们国家年轻人,与其在中国做这些吃力不讨好同时做成了又不是你的业务,还不如跳出来。当然在挪威电网、丹麦电网、德国电网、德州电网、PJM你可以做非常创新的业务。归根到底,是为了抓住这个百年难遇、千年难逢的创富机会,真正把钱赚起来。

然而,电网公司真的是与能源互联网公司相互矛盾吗,好像不是。我们现在提到的电网公司有个预设,它仅仅是指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这两家公司,但是在电改这个开创背景下,还会有小型的、中型的电网公司出现,所谓配售一体化的公司会出现,所以未来不仅有初创企业能让年轻人施展才华,还有以上市公司为主的配售一体化的小型公司,也非常强调创新性,也是电网里的年轻人得以施展才华的好平台。

正方(廖宇):我说的是去电网公司,不是在电网公司待一辈子。为什么我这两年写的这些文章大家都觉得比较客观,有共鸣,那是因为我的履历比较完整,有比较靠谱的经历,这样的经验只有在电网公司才可以获取。如果注定要去能源互联网企业创新,当务之急是在甲方争取经验。电网公司有很多优秀人才,清华本科毕业生去向最多的就是国家电网。我们前段时间在柏林开了中欧能源互联网会议,请了国网的几位领导专家用英文做了两个非常漂亮的报告,是我有史以来看到的我国对外报告里英语水平最好报告内容最详实的,已经超越了国外。电网公司输电网这部分的技术水平和人才已经超越了国外,这是非常客观的评断。如果你大学一毕业就进入国调中心,不断地成长,持续地累积经验,你绝对会成为中国电力行业的佼佼者。重点是,如何在封闭保守的体制同化你之前,最大程度提高提高水平、积攒经验。其次,刚才你说的恰恰证明了我的观点,恰恰是因为他们拥有甲方的经验,才会被挖走,只要你不在电网公司待一辈子,只要你能在年轻的时候能去最好的电网公司最好的岗位,为什么不去呢?这个阶段,如果年轻人去能源互联网创新公司他们很可能会被限制在一个点上,很难获得这个行业的大局观,如码农、充电桩电磁场的设计师。到2025年这个十年来讲,从传统能源行业或电网公司这个层面来说,怎么样做到更专业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积累我觉得是最重要的。

反方(曹寅):我想问正方一句,您刚才说这么多,是不是说明去了电网公司一定要出来。

正方(廖宇):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做一个创业者还是管理者,确实应该进一个公司体验几年出来,年轻人一辈子要是不跳过槽真是枉为一把年轻人。

反方(曹寅):我们讨论的前提是你奋斗一辈子,你的事业终点落在什么地方。我认为电力体制改革稍纵即逝,这个稍纵即逝虽然要比互联网行业的变化慢,但仍然很快。我们现在是假设大学生毕业后去电网公司还是能源互联网创新企业,而不是在座有着5-10年经验者的去向。如果毕业生工作5-10年再跳出来,他也许只是他同学创业公司的营销人员或者是大区经理,不是IPO敲钟的那个人,不是创业者。

正方(廖宇):我的观点显然不是去重商业模式的创业公司比重资产的售电公司有前途。我可以很谨慎地说我们现在就像在1995年的时候看互联网公司,如何定义它是互联网创新企业?我1999年去苏州电网公司时,有个同学告诉我他看好电子商务,我推荐他看阿里巴巴,后来他去苏州的物流公司,后来这个公司倒闭了。若果他去了阿里巴巴,他现在应该会待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如果你去了一个倒闭了的号称创新的创新公司呢,所有的这种状态下,对年轻人来说需要鉴别的是:如果你真正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无论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往前走,没问题!往往问这些问题的是比较迷茫的,大部分人的迷茫都是来自于自我逃避所造成的。电网公司有前,你想去能源互联网公司创新企业你随时可以去,但是去电网公司相对没那么容易,所以你可以做好跳槽的准备,利用这个时间,不要在保守的体制下被固化,要保持活跃的思维,如果你具备这个条件,即使你待在电网公司,在市场的竞争下,也会有很好的前途。现在我没法回答你什么是能源互联网创新企业,十年以后,我们来看能源互联网的阿里巴巴到底是什么谁的时候,应该可以找到不同的答案。

Q:4.新能源削峰填谷用电池储能还是多能互联?

正方(廖宇):我先解下题,新能源不稳定,供应一般会面临两个问题:想有的时候没有,不想要的时候很多。电网公司最大的痛点是不想要的时候很多,所以我们经常听到甘肃、内蒙古有很多弃风,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的手段就是削峰填谷,多的时候移到少的这边来,把少的部分填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方法,一个是电池储能、一个是多能互联。电池储能一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有着简单易行的商业模式,因此它是削峰填谷最重要的做法。电池储能是在同一种任何条件下的切换,不管是计量还是标准体系,是衡量还是预测,在整个过程中都是非常容易操作。

有人会说电池储能的难点在于价格,从商业、运营的角度上来讲,所有的价格在达到量产后都不是问题。如果新能源的接入比例达到30%-50%,那么不稳定的因素会更多。无论接入光伏、还是其它的资源,我们需要更多的电池与它配合。有效的科研表明光伏与储能的配比应为2:1左右,一个10兆瓦的光伏电站要配置一个5兆瓦时的储能,这个电池储能的价格会随着不断量产,不断安装的增加而逐渐下降。电池储能现在10千瓦/时的价格在1万欧元左右,未来降到2千欧元应该不成问题。

其次,电池储能的商业模式更容易实现更容易衡量。因为你有清晰的峰谷电价和动态电价。电价和油价最大的不同是:电是24小时的商品,电在电力市场交易过程中24小时可能会有96种交易价格,作为终端电价来讲的话,它至少会有6到8种价格。这种价格体系将对应的是我国的油价体系,中国的油站每天的油价应该是不一样的,德国的油价在早上和晚上是不同的,中间会差10欧分左右。电池储能有着清晰的价格制定体系,主要的商业模式有以下几种:一、纯粹的电量交易,就是把峰谷电价错开来参与不同的套餐体系。二、电池储能进行调频,是目前技术水平很高的一种手段。我国现在调度是服从电厂,灵活运行,你做得多他做得少没有什么,但当新能源的比例达到30%,调频会有更大的需求,这个时候除了火电厂和气电厂以外,唯一可以参加调频的就是电池储能,现在柏林的很多公司把宝马和电动车三年以后废旧的电池回收回来做成一个大的储能电站,参与一次或二次调频。什么意思呢?电池就像长跑比赛,我们希望它跑得越远越好,电池老化之后它的长跑能力下降并不代表它的短跑能力下降,这些电池在零成本的情况下被回收起来组成一个大的储能电站参与调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只会出现在有新能源削峰填谷的地区,因为它对短途来回折返的要求更高,这是我们所说的流量模式。

第三,在微网或是虚拟电厂出现以后,谁来承担备用,谁来承担黑启动?我们电力系统停电6小时怎么办,6个小时停电意味着我们所有的备用变电站都被用完了,如果超过10小时,意味着所有的调度中心重要的备用电源都耗尽了。你拿起电话没声音,因为电话是直流电,反过来,要恢复供电怎么办,现在的做法是这样,先柴油机发电由给调度中心供电,调度中心通知电厂,假如没有柴油没有汽油怎么办,可以用电池。综上所述,无论是交换流量或交换电量,电池储能拥有者无以伦比的优势。

反方(曹寅):电池确实有非常好的优势在里面,但我们说解决新能源削峰填谷,不是说调频,也不是黑启动。新能源削峰填谷是对容量要求比较高的技术,电池是不是在两个领域都能发挥它无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完全不是。第二,所谓多能互联是不仅仅是power to gas这样的一些应用,它应该还是风光互补,水光互补,风火打捆等,这都是很典型的多能互联的方式。当然power to gas也是一种很好的多能互联,还有一种就是能效电厂也是一种能源,它是一种负的负荷。所以,多能互联有三种应用一是power to gas,二是其它(风光、水光、水火)的互联互用,三是能效电厂这样一个大范围的使用。

对于新能源削峰填谷对容量要求、经济性非常高的应用,电池特别是电化学电池储能可以用,但是非常差。例如10千瓦/时三万欧元这样一个价格已经算贵的了。用油机做热黑启动是可以的,但是后来还是提到比如说用200MW的大型重燃它是不可能用电化学电池来启动的,对于新能源削峰填谷对容量要求经济性非常高的应用,电池仅仅是辅助,还要用多能互联水火风光完成新能源削峰填谷。在中国,我们的国情是火电严重过剩,如果我们考虑国情的话是不是把这些过剩的火电拆除就行,完全不是。现在我在做十三五能源预测工作,2015年最大负荷是10.7亿KW,最低负荷大概在4-5亿KW我这样一个峰谷差之间,6亿KW的峰谷差靠电池是不能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只能用多能互联,新能源可以作为一个冲刺选手提供基于功率的一个应用来起到调频的作用,调峰要用多能互联来提供电池储能作为辅助,就算成本降到一元一瓦/时还是无法实现大量的削峰填谷的作用。电池很好但是在中国这么大的负荷出力背景下来削峰填谷,削峰填谷还是用风火、光火、水光、风光、power to gas来完成。

我们现在不需要考虑创新先看痛点,有痛点的地方必然是有需求的,上海地区工商业企业用电价格过高这个是必然事件,峰谷差必然会增大。另一个痛点是电动汽车虽然说还少,但发现在北京11月份新增销售汽车里有30%是电动汽车,像上海北京这种地方电动汽车增速非常快。电动汽车有个特点,充电时间和充电地点有密集性,比如说上班的时候都挤到陆家嘴或静安寺那边,对于当地电网负荷压力很大必然需要增容,是不是可以不用增加额外成本来搞定区域性充电问题呢?这是个痛点。还有一个痛点就是,上海这个地方辐照情况不是特别好也不是特别坏,而且电价比较高,如何去开发上海周围屋顶分布式光伏。还有一个痛点,周边有很多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园区除了用电之外,用热量用气量也是非常大的,如何提供电气热一体化综合能源服务也是痛点。另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痛点,就是说我们整个能源体制从八十年代到现在30年时间它像一个堰塞湖一样,多多少少都堰塞在这里面,能源体制一方面电力体制在开放,另一方面以能源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正在改变我们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再加上能源过剩的时代,很多堰塞湖痛点都会涌现出来。所以说只要抓住这些痛点不愁找不到应用,海量的应用地方就是你根据这个痛点一个个解决就行了,更不要说你基于未来还有很多创新性的应用比如说去做虚拟电厂去做综合化能源管理,基于电和气去做供应链金融,有很多的业务可以去做,落地的地方非常非常多。

正方(廖宇):针对痛点和落地,首先看创新技术,其次商业模式,第三个阶段是看应用场景,第四是用户体验,这是一个完整的周期。技术我们不讲,商业模式国外的我们可以借鉴。真正最难的其实是应用场景的寻找和实践。雷军讲过,小米2015年定位要做智能家居,智能家居5年前就有人在做,只有用手机做智能家居才会有今年的爆发市场。用户体验如我们所说的线上线下,用户场景你要博的是运气,用户体验博得对用户的感知。我们现在停留在商业模式到应用场景的寻找之中。上海的痛点有很多,车是一个痛点,8万块钱的牌照是个痛点,上海每年七八月份的时候平均35度的气温只要超过10天以上,上海电网就会达到极限,这个时候上海正常负荷是2000万,如果35度的气温只要超过10天以上,负荷就会暴增到3300万左右,和纽约的用电量是一样的。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是数据增长的情况下,能源消耗与互联网的结合,我们非常清楚将来我们要做什么,看不清的是应用场景,需要我们一起合作与寻找的。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