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你真的了解电力现货市场吗?

时间:2017-10-25 09:46:00  来源:售电产业联盟

你真的了解电力现货市场吗?

一、我国电力现货市场的含义

根据“9号文”配套文件《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现货市场主要开展日前、日内、实时电能量交易和备用、调频等辅助服务交易。

日前市场:现货市场中的主要交易平台,以一天作为时间提前量组织市场,形成与系统运行情况相适应的、可执行的交易计划。

日内市场:为市场主体提供在日前市场关闭后对其发用电计划进行微调的交易平台,以应对日内的各种预测偏差及非计划状况。

实时市场:在小时前组织实施,接近系统的实时运行情况,真实反映系统超短期的资源稀缺程度与阻塞程度,并形成与系统实际运行切合度高的发用电计划。

二、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进展

2006年,华东区域日前电力市场;

2017年8月15日国家调度中心和北京交易中心正式发布《跨区域省间富余可再生能源电力现货交易试点规则(试行)》充分利用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跨区域省间通道输电能力,有效促进西南及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消纳,缓解弃水、弃风、弃光问题;

2017年8月15日南方电网公司发布了《南方区域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在2020年后要具备开展南方区域统一集中式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的条件,2017年底前完成广东集中式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规则、现货技术支持系统开发需求方案的编制,完成现货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构架搭建

2017年8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开展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南方(以广东起步)、蒙西、浙江、山西、山东、福建、四川、甘肃等8个地区作为第一批试点。

8月出了不少干货性的政策文件,都要求试点地区围绕日内的分时电价机制组织开展日前\日内\实时交易,18年底前要具备现货市场运行条件。

三、国外典型电力市场有哪些

我国现货市场未来交易规则如何制定?开展后会有哪些特点?目前都是不得而知的,但国外已经有的一些成功的市场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国外典型、成熟的市场及现货交易:

前段时间浙江以4000万人民币全球招标市场交易规则编制,从入围的名单来看,分数第一的是中国电科院还有美国PJM的一个联合体。我个人比较看好美国PJM市场,因为从我国目前的电源结构、网络阻塞、市场环境以及目前国网调度系统所用的技术支持系统的数学模型,都考虑了安全约束的机组组合及经济调度,这点和美国PJM市场基本一致。

四、如何从容应对电力现货市场

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开启之后,对各市场主体、市场行为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各市场主体也应积极探索、适应现货交易的各种经营策略,以便更从容应对现货市场。下面我们从技术储备与改进、业务能力储备、信息化建设三方面具体聊聊发电企业及售电企业面对现货市场应做哪些准备。

1.技术储备与改进

发电侧

发电厂应进一步提升机组技术水平,通过技术改造,改善AGC性能,缩短响应时间。

发电厂应优化机组运行策略,以提高主动参与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的能力

发电厂在现货交易中需具备一定的电网负荷预测能力

新能源发电企业,利用现货市场机遇,优化风光互补运行策略,促进新能源消纳

售电公司

全面提升负荷预测能力。可通过负荷预测方法策略研究、用能信息采集系统研发与建设、主动掌握客户典型负荷曲线

提升用户需求侧响应能力。通过能源审计、用能分析等手段了解用户用能特点,通过安装智能负荷控制终端提高负荷实时控制水平

利用现货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进行中长期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品的研究,提升市场竞争力

2.业务能力储备

发电侧

提高发电边际成本预测能力,预测应更精准、实时,以支撑现货交易中的报价策略:在大用户直购电、中长期交易中已基本锁定电厂的基数发电小时数,所以电厂在考虑边际成本的情况下抢夺增量发电市场,尽可能高负荷发电

加强辅助服务定价管理(成本、收益率等),应对现货交易中可能开展的辅助服务交易需求,同时考虑机组参与市场交易电量和辅助服务交易电量的比例分配,实现利益最大化

售电公司

通过模拟竞价、负荷预测等手段,增强电价预测能力,统筹优化参与中长期市场、现货市场交易的电量申报组合策略,实现市场收益最大化

加强电力系统专业知识储备与积累。

熟悉电网网架结构、运行方式及客户所在地的负荷区域划分情况

提升售电套餐设计能力,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用户用能需求和特性,根据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设计最具竞争力、最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最优方案

储备新能源控制技术,充分利用现货市场对新能源发电的消纳作用,拓展新能源发电投资运营业务

3.信息化建设

现货市场开启后,对于发电厂、调度机构、交易中心、售电公司等市场主体进行市场交易时都存在以下问题和挑战:

数据量大

数据种类多

数据处理时间短

交易实时性要求高

交易风险大等等。

这些挑战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的即时处理能力,所以必须进行信息化建设,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来辅助市场主体做出相关决策。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