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贵州全面超额完成节能降碳年度目标任务

时间:2017-07-12 09:15:00  来源:中国发展网

贵州全面超额完成节能降碳年度目标任务

近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工信部、住建部等部门组成的国家评价估考核组到贵州考核贵州省2016年度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有关情况。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在汇报中指出,经初步核算,2016年贵州省能源消费总量为10226.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加278.4万吨标准煤、增长2.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分别下降6.96%和5.79%,分别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的49.71%和22.56%,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在汇报中指出,“十三五”期间,国家下达贵州省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任务为: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1850万吨标准煤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分别下降14%和18%。贵州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2016年目标为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370万吨标准煤以内、增速控制在3.5%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分别下降2.97%和3.89%。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的报告指出,2016年,贵州省严格节能降碳目标管理,着力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实施节能降碳亮点工程,推广节能低碳技术,取得突出的成效,其成效重点表现在五大领域。


在工业领域,制定实施工业和信息化行业节能监察计划,完成全省128家重点用能企业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淘汰落后高耗能机电设备、高耗能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情况等专项监察;开展钢铁、电解铝等重点行业能耗、电价等专项对标;加快节能和绿色发展服务体系和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贵州省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协会被评为第一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评价中心,贵州中伟正源新材料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项目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2700万元资金支持;组织实施工业企业节能改造项目11个;2016年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1%,超过国家下达下降4%的目标任务2个百分点。


在建筑领域,印发省级绿色生态城区申报评价管理办法、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绿色施工管理规程等,实行绿色建筑发展绩效目标考核制度,开展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加快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完成省级能耗数据中心、监测中心及41栋示范建筑计量设备调试;严把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和建筑节能分部工程验收备案“一进一出”两个关口,提升全省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开展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申报工作,完成贵阳市和威宁县、安顺市西秀区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项目验收,持续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出台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措施,明确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任务和支持政策;2016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设计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工程竣工验收阶段标准执行率达到97.87%;完成51个项目423.6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认证,新增节能建筑面积3006.73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示范建筑面积341万平方米。


在交通领域,制定了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发展规划,实施了一批绿色交通工程和区域性降碳示范性项目,其中贵阳市、遵义市绿色交通城市区域性示范项目以及道安、盘兴2条高速公路获交通运输部奖励金7553万元,带动投资57.28亿元,替代燃油19.8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68万吨;新建高速公路隧道全部推广使用LED灯,全省高速公路隧道LED灯使用率达70%;加快ETC车道改造,主线收费站ETC覆盖率达100%;加快国省干线沥青热再生和冷再生技术推广;开展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加快淘汰老旧车辆、船舶,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船舶、清洁能源及清洁能源汽车,2016年全省推广应用新能源客车115辆、出租车446辆,淘汰黄标车21432辆。


在公共机构领域,分解下达各地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强度目标,印发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十三五”规划、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开展省直机关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目标考核,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改造;2016年全省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人均水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及电耗同比分别下降4.64%、2.00%、3.42%、1.97%,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在重点用能单位和用能设备领域,开展全省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对未完成年度节能目标的重点用能单位,省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加快推行能耗在线实时监测,截至2016年底省级平台已接入21家重点用能企业能耗数据;开展燃煤工业锅炉节能减排攻坚战,工业和信息化部核定的20户企业燃煤锅炉能效普查全面完成;强化锅炉系统安全节能标准化管理,建设完成黔西南自治州复烤厂锅炉指标标准化项目,加快贵州轮胎厂标杆锅炉房建设。全年淘汰、改造燃煤锅炉512台、1167.7蒸吨。

标签:///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