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环保设备行业迎质变五年 7000亿市场酝酿生态格局

时间:2016-12-14 13:49:00  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环保设备行业迎质变五年 7000亿市场酝酿生态格局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智能制造、智能感知和精确控制产业逐渐受到产业和社会的重视。在环保领域,环保设备制造作为环保产业历史最为悠久的细分领域,近年来也在迎来深度调整,上市企业发展呈现分化之势。

环境保护部和科技部近日联合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形成科技支撑体系,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与装备,建成环保科技基础数据和信息共享平台。对此,业内专家预测,未来我国环保设备市场需求旺盛,可增长空间巨大。

在政策大力推动下,环保产业的发展有望得以提速,投资不断增加,相关环保设备需求大幅释放。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在“十三五”期间,国内环保设备增速将达25%—30%左右,到2020年行业产值有望达到7572亿元。

事实上,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峻,政府加大了生态环境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了史上最严格的新环保法,明确了“大气十条”、“水十条”等环境监测指标和考核目标,参与模式从政府主导向市场化改革转变,社会资本参与环境治理。

2016年5月,国务院再次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底前完成土壤环境质量国控监测点位设置。有机构预测,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将逐步开启。短期来看,土壤监测市场将贯穿整个土壤污染防治过程,市场空间将达到300亿至500亿元。除此之外,包括水质监测、固废监测在内的多个环境监测细分领域都将迎来快速增长期,扶持政策的推进加上对应技术的升级,节能环保产业将面临巨大发展空间。

除了上述较为热门的领域,噪声控制设备等也将迎来发展机遇。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我国环保设备行业整体上正在从成长期迈入成熟期,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推动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环保领域PPP模式势头强劲,该产业必将是朝阳行业。”E20环境平台创始合伙人张丽珍指出,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以15%—20%的速度增长,环保投资达3.4万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62%,占到GDP的3.5%。在二级资本市场,环保板块中长期表现也印证了上述情况,中证环保指数3年涨幅达136.31%,仅次于创业板。

具体来看,A股市场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涉及环保设备的企业共有18家,其中主板上市5家,中小板上市4家,创业板上市9家。截至2016年中旬,18家环保设备类公司平均市值超70亿,低于A股环保行业平均水平(103.92亿元)。18家环保设备行业上市公司中,有15家总市值50亿以上,2家企业的市值超过100亿,分别为聚光科技119.59亿元和盛运环保106.78亿元。

盈利能力方面,仅在2015年,18家企业的净利润率均值为10.54%。盛运环保与中国天楹的净利率分别为45.14%和27.65%,位于行业前列,但其净利润主要来自于投资收益;华宏科技与杭锅股份亏损,净利润率分别为—3.93%和—7.69%。同时,对近三年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进行统计发现,年均净利润为正且复合增长率较快的企业有盛运环保、大禹节水和菲达环保。

目前环境领域已存在3—4万家环保企业,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以下的企业占比接近90%。产业规模大幅度提升的同时,环境治理企业也将不断壮大。业内人士认为:五年后,在环境治理服务业领域,将会形成5—10家资产规模在1000亿以上的环境产业一级开发商;形成10—20家资产规模在500到1000亿之间的以投资运营为核心的重资产环境服务集团;形成30—50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左右的区域环境服务集团;形成100家环境领域的以技术服务为核心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领跑者,市值在100亿以上。

在以水体修复为核心的流域治理领域、农村环境治理领域以及土壤修复领域等热点细分领域市场,将会出现2—3家市值在300亿—500亿的优秀企业领跑者;形成100家具备高性能、高标准服务的市值在几十亿级的优秀装备制造服务商;在产业服务业领域,形成1—2家产值在10亿以上、市值在200—300亿,具备企业发展战略服务、品牌服务、信息及传播服务、环境金融服务等综合实力的产业服务业平台型企业。由此,“十三五”环境产业的生态化格局形成。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环保企业也从营销驱动型,转向技术驱动型。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是进口还是自主研发,中国环保产品、服务核心技术的提升,使得环保项目的价值日益凸显。工业生产企业在绿色制造投入方面,从“草根级”的“有就行”,转向专业化的“行得通”。

的确,如今的环保设备、服务产品,对于工业企业而言,不仅看重其性价比,更注重其性能比,工业制造从高能消耗转型智能制造的政策要求,倒逼了环保市场的成熟发展。历史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国家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污染源的不断减少推动环保服务不断创新,一些传统制造业已经从流水线生产,转型到拥有一定“个性化定制”的柔性生产模式。赵笠钧由此认为,只要勇于创新,这个时代对于环保企业而言既是最好的时代,但对一些故步自封的企业而言,就是正在走向糟糕的窘境。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