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节能环保 >

中科院院士谈能源转型

时间:2016-12-07 17:15:00  来源:四川水利发电网

中科院院士谈能源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刘吉臻作为首位进行主旨演讲的专家语出惊人并且发人深省,不仅对火电在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释,还指出了比省煤更需要我们关注的节水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公司顾问黄其励,同样也对火电机组在可再生能源时代的重要意义给予了高度肯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刘吉臻


问题多多,能源转型难以一蹴而就


从能源消费的角度来讲,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排碳量我们也“遥遥领先”成为世界第一位。特别是煤炭,在我国能源当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国家近年来不断地推出了一系列能源转型的行动计划。


刘吉臻院士认为,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我们的能源转型不可能一步完成,所以我们将长期处于混合能源时代,也就是在整个能源结构当中,绿色的、低碳的、新能源的比重将逐步增长,传统化石能源的比重将逐步下降。在很长时间内,化石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仍然不会改变。即便是理想的估计,也要在50-100年的时间刻度上来考虑这个问题。


大家可以看到,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转型当中势头迅猛,但是已经开始面临很大的困境:火电占据了我国发电量的60%以上,装机容量超过了10个亿。但是从2013年开始,火电的利用小时数持续下跌,去年达到了4329个小时,今年如果能维持在4000小时就很好了,所以现在干火电的同志一般都是悲观的:煤价上涨,运行小时数下跌,环境压力很大……因此效益不大好,而且要停建、缓建在建项目;


另外新能源开发刚刚起步,在我国整个能源结构当中占比非常低,即便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却已经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弃风、弃光、弃水的“三弃”问题,今年我们可能要弃掉700亿度电量同时环境问题依然严峻,这几年我们没少费劲,成效不能说没有,但是并不显著;


如何解决?火电在革命浪潮中地位凸显


刘吉臻认为,火力发电技术是今后很长时间之内所要依赖的主要能源供应渠道。“我们现在说革命,一方面要低碳,另一方面绝不可以轻视火力发电技术在未来能源创新和革命当中的作用和地位。


我们需要持续、稳定的、可靠的电力,用什么来平抑新能源的不稳定出力?至少在10年内还要靠火电!过去我们要求火力发电安全、稳定、高效、清洁,现在再加一条:弹性、灵活性,来调节和吸纳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无论是从深度调峰能力、快速爬坡能力、快速启停的能力,火力发电仍然具有很大的空间。举例来说,火电与新能源相比,是大象和兔子的关系。”


另外,我们不要一提到火电就是节煤,火电的耗水也是惊人的,每度电大约要耗水7-10公斤,河流干枯,地下水位下降,在北方地区尤为突显。所以,火电的节水比节约煤炭更为紧迫和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电网公司顾问黄其励

保驾护航,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火电调节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能源是什么位置呢?能源经过了薪柴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现在进入到了可再生能源时代。我们在里面有很多挑战、作为和机遇。


个人认为能源结构转型分四个方面:一次能源的结构转型、发电能源的能源结构、发电电源的结构、用电结构的调整。


其中,发电电源的结构,我们的电源总量发展很快,现在已经15个亿了,可当中可以调节的抽水蓄能机组仅占不到2%,为了配合不稳定的、泛在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必须有10%以上的调节能力的机组,方能维持电网的稳定运行和新能源的全额消纳。


按照我们国家的计划,2020年将装400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机组,按照2020年我国装机总量计算,10%以上具备调节能力的机组意味着总量1亿千瓦的装机,但抽水蓄能只有4000万,其它的空缺怎么办?就是要通过火电以及其它各种方式来解决。


除了两位院士提出的措施外,与此同时,火力发电本身也要提高效率、要清洁。


一边依靠大型机组、超超临界机组、循环流化床等技术。拿循环流化床来说,在我们实现了600兆瓦超临界世界领先技术的突破之后,正在推进660兆瓦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的发电技术。不仅可以烧劣质煤、煤泥、煤矸石,而且可以炉内脱硫、清洁环保。还可以利用它大型的热容量来实现超低负荷下的运行来提升火力发电的弹性。


另外,1000兆瓦超超临界机组的二次再热技术,国电泰州、华能莱芜电厂相继投入,使得火力发电的效率达到47.8%,度电煤耗266.5克,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还有正在研发当中的700度主蒸汽温度、以及超低排放,可以使火力发电的排放逐渐达到和燃气相媲美的水平。


除了上述对策之外,发展高效热电联产,提高燃气机组的比重以及提升装备的智能制造的水平等也非常重要。

版权说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钢管产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媒体转载、摘编本网所刊 作品时,需经书面授权。转载时需注明来源于《中国钢管产业网》及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钢管产业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 赞同其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3】 如果您对新闻发表评论,请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 责任。
【4】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

Copyright © 中国钢管产业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